元宵節在向我們招手!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節日,元宵節與春節注重“闔家團聚”有聯系亦有區別,更注重“普天同慶”,“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其熱鬧程度堪稱新年結束的“狂歡節”。
在萬物復蘇的春天,走出室外賞花燈、猜燈謎、逛廟會,歷久不衰。童謠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鬧是亙古不變的主題,也是與時俱進的儀式。
鬧中增添親情。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節日,很多與吃有關,如吃餃子、月餅、粽子都有多重特別的含義,在元宵節吃湯圓亦如此。國人歷來重情重義,感情豐富,特別在節日時更加敏感。“鬧元宵,月正圓,閩臺同胞心相依,扶老攜幼返故里,了卻兩岸長相思。”表達了兩岸親人相思相親的真摯情感。湯圓、圓月、團圓三個直觀、抽象的意象,承載了對親人親友的思念,萌發于心,出之于口,行之于文。就這個角度而言,既有個性化、私密性特點,又有大眾化、共同性特點。由家人團圓,到民族團圓、國家團圓,怎一個“情”字了得!
鬧中長進知識。知識與文化有著難分難解的關系。元宵節文化歷史悠久,賞花燈、猜謎語、踩高蹺、逛廟會,與文體等密切相關,既有一般人參與的項目,又有文化人參與的項目。比如猜燈謎、賦詩填詞、撰聯等,需要較高的文化知識。自古以來留下了極為豐富的詩詞楹聯和燈謎,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也使元宵節活動不斷出新。連云港連續25年舉辦元宵詩會,傳承中華詩詞傳統文化知識,提高了元宵節的文化品位。同樣,其他的活動也增加了人們的文體、民俗等文化知識積累,更深層次地感受元宵佳節的美好。
鬧中放松身心。新春之后鬧元宵,告別“年”的吸引,迅速進入角色,一身輕松、心無旁騖地投入正常工作。“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今天的火樹銀花不夜天更勝一籌,新科技既達到了以往燃放焰火的效果,又生態環保。古代的元宵節是變相的“情人節”,這一功能早已不再,青年的交往圈子由地方到國內外,方式由面談到微信視頻,可謂身處天涯,心在咫尺。可賞花燈、逛廟會的娛樂身心功能魅力不減,與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相媲美的元宵晚會,古代難以企及,更加激發人們的無限向往和憧憬。
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個鬧字,從古至今;一個鬧字,妙趣橫生;一個鬧字,文武兼備;一個鬧字,賞心悅目;一個鬧字,春色無邊。鬧出別樣風情,鬧出時代溫度。(王震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