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燃放煙花爆竹是我國長久以來的傳統習俗,當辭舊迎新,全家歡聚時,一同在鞭炮聲中迎接新年已成為了許多國人心中標志性的“年味兒”,也寄托了我們樸實真摯的美好心愿。有媒體統計,隨著群眾呼吁松綁煙花爆竹“禁燃令”之聲增多,目前已有多地調整煙花爆竹燃放政策,即在規定時段、規定區域可以燃放煙花爆竹。這一舉措滿足了群眾對年味兒的期盼,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另外經歷了三年疫情,燃放煙花爆竹也有利于釋放心理壓力,同時也是對傳統習俗的傳承。
當然燃放煙花爆竹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煙花爆竹在燃放的過程中會催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氣體,人體大劑量吸入有害健康,個別地區還會形成區域性的空氣重度污染。消防安全隱患也是一大弊病,每年過年期間,全國都會發生因燃放煙花爆竹而引發的火災。集中燃放過后,滿地的碎屑和垃圾也給環衛工人們增加了工作難度,給他們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但是,在過春節燃放煙花爆竹的時出現的偶發事故,是完全可以預防的,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各地不要“因噎廢食”,就拿環保、防火、擾民、衛生和安全來說,便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確實是不對的,不合時宜的,不合民情的。
多地煙花爆竹改“禁”為“限”,其實也是一種對民生的回應。雖然只是“有限燃放”卻也贏得了掌聲。燃放煙花爆竹是一種民俗,這種民俗也是一種文化。考慮安全、環保問題是對的。但是,完全將燃放煙花爆竹作為一種“陋習”進行打擊也矯枉過正。
總之,弛,是為那份年味;禁,是為了大家的健康。既不能“一禁了之”也不能“一放了之”,只有在尊重歷史傳統和維護好社會公共利益之間尋求平衡點,才能其樂融融,過個安心好年。(楊茜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