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古柏,昂然挺立;一座公園,舒展畫卷;一條大江,綠意盎然……一片林、一座園、一條江,演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要持續深入打好環境防治攻堅戰,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廣度,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在“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的科學指引下,持續深入做好污染防治,既是責任也是使命。通過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引領環保工作高效運行,借鑒經驗構建可持續發展模式,強化環保工作權威和約束力。每位環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終將構筑美麗中國的新畫卷,讓子孫后代享受清新空氣、清澈水源和宜人生態環境。
精準治污,引領環保工作高效運行。在環保工作中,精準治污是取得實質性成效的關鍵。借鑒經典管理理念,“精細化管理、差異化施策”成為推進環保組織工作的方向。類似于醫生對待疾病的個體化治療,環保工作者作為“大自然”的醫生,應當聚焦問題抓要害,找準病根開藥方。在科爾沁沙地殲滅戰中,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綠進沙退,萬畝松林郁郁蔥蔥,沙地變林海的綠色奇跡持續創造;北京市2013年PM2.5濃度從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30微克/立方米,被聯合國環境署譽為大氣污染治理的“北京奇跡”。各地為污染防治工作出謀劃策、會診出招,制定精準措施,啃下一個個“硬骨頭”,從源頭真正解決問題。
科學治污,促進環保工作可持續發展。在污染防治的道路上,科學是我們的引路人。污染防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科學的方法和智慧的指導,正如科學家在研究中不斷追求創新一樣,我們也需要借鑒歷史上的環保成功案例,同時探索適合當下的治理模式。我國在治理酸雨問題上的成功經驗,就告訴我們在污染防治中要結合科學研究,深入了解污染物的來源和傳播途徑,制定相應的治理措施。而今,江蘇多地運用環保“黑科技”,守護太湖碧水,無人機巡查,讓三無船只無處遁形;采用新型清淤船,將底泥清除率提高到96%以上;排污技改,讓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應分盡分”。環境治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科學治污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當前環境問題,還能為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法治污,實現環保工作基本保障。建設美麗中國任重道遠,需要有力舉措保駕護航。法律是社會文明的象征,也是環保工作的重要保障。依法治污既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行動,不僅可以為環保工作提供明確的操作指南,還能增強環保組織的權威和約束力。加強環保法規的制定與實施,對違法行為進行嚴肅查處,促進環保工作得到更為有力的支持。強化法治保障,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會診施策、科技支撐……各地區各部門著力以策略、科技、法治“組合拳”,構筑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新畫卷。(作者:李秉研、曹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