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青果巷“物華集”一夢入唐,昆山市巴城鎮露天公益電影進村,宜興市東坡書院推出“東坡夜讀”品讀會……今年夏天以來,江蘇各地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及特色街區、公園、街巷等場所,積極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夜間模式”,將文藝演出、文化體驗與志愿服務融為一體,滿足群眾多元需求。(8月23日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江蘇各地以戲曲演出、納涼晚會、露天電影、圖書夜市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夜間文明實踐活動,不僅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讓市民享受“加長版”的夜間休閑時光,而且豐富了“夜生活”、扮靚了“夜風景”,煥發了城市新風貌、提振了市民精氣神。
夜生活是一種生活形態,也是一種經濟業態,文化是夜生活的時尚標簽,更是夜經濟繁榮發展的動力。“文化夜市大篷車”開到家門口,“紅色閱讀分享會”進駐農家書屋,“運河夜講”為夜游者助興……江蘇各地契合市民新期待、貼近群眾新訴求,各地依托基層宣傳文化陣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雅俗共賞、趣味性強的特色文化娛樂活動,濃郁煙火氣與文化味兒交織融合,“舌尖上”的美味大餐與“心尖上”的文化大餐相得益彰,城鄉“新夜態”暖流涌動、流光溢彩,讓夜生活不但有意思而且有意義,吸引更多市民加入、互動,既打發夏夜閑暇時光又陶冶精神情操。
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說到底是與時俱進、服務人民的實踐,要求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群眾唱“主角”、得“實惠”、享“福利”。常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把回應群眾實際需求作為文明實踐的重要任務,依托群眾喜愛的義工理發、義診打造愛心夜市;聚焦求職需求、企業用工,依托家門口的就業服務站打造人才夜市……緊扣“群眾性”做文章,突出“創新性”求實效,貼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從最困難的群眾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從最現實的利益出發,打通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切實解決基層的困難事、群眾的煩心事,有力有效提升了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凝聚群眾,是新時代文明實踐肩負的職責和使命。儀征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延時開放到晚上9時,推出了揚劇和非遺展演;連云港市灌南縣依托文明實踐陣地,打造“青年大講堂”等活動品牌,累計參與群眾5萬余人次……文化服務啟動“延時模式”,文明實踐做到“不打烊”,一切從方便群眾使用、滿足群眾需求為出發點,不斷探索依靠群眾服務群眾、凝聚民心匯聚力量的新舉措新辦法,資源活起來、設施用起來、人氣聚起來,讓文化點亮多彩“夜光”、用文明妝扮幸福“夜景”“強富美高”現代化新江蘇“社會文明程度高”底色更鮮亮,激發全省廣大群眾的奮進動力和奮斗豪情。(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