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車”精神,是以雷鋒的名字命名的、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價值符號。“群眾為本、持之以恒、助人為樂、揚善向上、愛崗敬業、團結協作”的“雷鋒車”精神的核心內涵是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雷鋒車”精神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無私服務他人和社會,在服務他人和社會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從而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而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馬克思提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價值追求。
筆者認為,“雷鋒車”精神集中和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就是“和諧、平等、友善”這三個方面。
■ “雷鋒車”精神的價值目標是“和諧”
和諧是指對自然和人類社會變化、發展規律的認識,它是人們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處事的價值觀、方法論。和諧社會是指一種美好的社會狀態和一種美好的社會理想,即形成人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追求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中華民族在發展中,多地域多族群不斷融合,在觀念上形成了“天下一家”“協和萬邦”的文化理想,和諧成為處理人人關系、族群關系的重要原則和目標。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的培育,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尚和合、求大同”的優秀價值觀念。
“雷鋒車”組把促進人人和諧和整個社會和諧當做自覺的追求。幫旅客尋找行李的張玲、為旅客端來洗腳水的掌傳英、護送重病老人去醫院搶救的萬維巧、把獎金捐給5個特困戶的馬保玲等,“雷鋒車”車手幾十年如一日師帶徒、母傳女,使“雷鋒車”精神代代相傳。無論社會如何變遷,無論發展處于哪個階段,她們始終把關愛他人、促進和諧放在工作乃至人生信條的第一位。“雷鋒車”這種追求人人和諧、整個社會和諧的精神價值需要大力弘揚。當然,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揚棄地予以繼承,重點做好“雷鋒車” 的和諧價值目標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既要創造和諧的關系和環境,又要反對無原則的和諧,敢于同壞人壞事作斗爭。
■ “雷鋒車”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平等”
平等是一種關于社會應當如何對待其成員的規范性價值。平等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是衡量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準,也是人類向往的理想價值。雖然一個社會中的全部成員在特征、個性、能力、需求等方面肯定是千差萬別的,但他們在作為人、作為社會主體的意義上是平等的。社會應將每個人作為平等的社會成員來對待,確保每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需求都受到同等程度的尊重和照顧。“雷鋒車”精神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的平等理念。“雷鋒車”組對待每一位旅客,不分老幼、男女、貴賤、貧富,只要有困難,一樣伸出援助之手,都平等對待。倡導和促進平等,就是要弘揚“雷鋒車”的平等價值觀,尊重每一個人,平等對待每一個人,絕不能對人有高低貴賤之分,堅決摒棄“官本位”思想。只有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確保人人都有尊嚴,才能切實增進人民福祉,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平等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前提條件。市場經濟以身份平等和規則公平為基本前提。不平等和特權只會造成弱肉強食、惡性競爭的市場風氣,最終破壞經濟秩序,影響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只有確保市場主體享有平等的權利、機會和地位,引入公平的競爭機制,才能形成健康良好的市場環境,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弘揚“雷鋒車”的平等價值觀,才能為實現人的平等創造條件,才能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 “雷鋒車”精神的價值準則是“友善”
現代社會中,友善成為公民的核心價值規范之一,友善的公民關系推動了和諧社會關系的構建。友善的內涵是互相幫助和互相祝福。具體來說,友善需要公民做到待人平等、待人如己、待人寬厚與助人為樂四個基本方面。首先,友善的前提是待人平等。現代公民社會的特點是所有人無論地位高低、財富多寡,都是社會平等的成員公民。由于公民平等的前提,公民之間的互相支持和幫助是友善之舉,而非逢迎與恩賜。其次,友善的重要方法是待人如己。人從自我保護、自我發展的需要出發,不會對處于困境的自己無動于衷,也不會對自己惡意加害。人能夠把對待自己的這種態度擴及他人,無疑能夠做到扶危濟困、善以待人。再次,友善的要求是待人寬厚。友善不僅需要在與他人趣味相投、關系良好時表現出來,更重要的是對與自己不同甚至有矛盾的人能夠心平氣和,有容人之心。最后,友善的直接表現是助人為樂。愛自己、愛家人都不難,難的是對不熟悉的人能夠伸出援手;發出善良的意愿、講出“一路平安”祝福的話語也不難,難的是給予實實在在的幫助。人的生活由多方面的條件共同組成,其中有些條件自己解決起來很困難,但對其他公民來說卻是舉手之勞。例如摔倒的老人,自己站起來或去醫院非常難,對其他公民來說扶一下卻很容易。當人們能夠互相之間友善關愛的話,實際上對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幫助。只要做到了助人為樂,就一定能夠讓其他公民感受到友善。
“雷鋒車”精神很好地體現了友善這一價值準則。“雷鋒車”組愛心接力58年,群眾需要什么,“雷鋒車”就服務什么。旅客的行李太重,她們就幫著抬到車上;老幼病殘旅客行動不便,她們就幫著買票送站。她們所做的事情并不大,大多是瑣碎的、舉手之勞的小事,但是這些事情都是群眾所需、所急、所求的。這就是“雷鋒車”體現出的友善的價值觀。
但當今社會,在有待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民對友善精神患有“三癥”:公共空間里的冷漠癥;社會和諧建構上的便車癥;助人為樂上的恐懼癥。如何治療公民在友善方面的“三癥”?首先,要健全法治,嚴懲尋釁滋事和敲詐欺騙行為,不能做出無原則的裁決,不能冤枉一個好人。其次,改革體制機制,大力鼓勵和獎勵助人為樂的人和事,讓公民有懷德畏法、待人友善的環境和保障。最后,要加強友善教育,限制私欲的無限發展,抗衡搭便車的機會主義行為,讓公民都能夠主動承擔和諧人際關系建設的責任和義務。在當今市場經濟社會中,在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之時,必須大力弘揚“雷鋒車”精神的友善價值觀,才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楊東升)
作者為市哲學社會學學會會長、研究員
總值班: 王夫成 劉昆 編輯: 宋添翼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