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華)現代化屬于世界歷史性課題和世界歷史性事件。幾個世紀以來,已經成為世界發展的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表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世界歷史體系構建后制度競爭背景下、基于特定境遇、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而展開的歷史性存在,體現了現代化一般與特殊的歷史辯證法,要從大歷史觀的視角深刻把握其形成的三重歷史脈絡。
中國式現代化源于世界歷史構建以來兩種制度競爭的選擇,科學社會主義是其歷史魂脈,規定了其屬性和方向。近代以后,以地理大發現為前提、以技術革命為導火索、以新興產業為基礎的現代生產以及隨之而來的現代化進程,催生了不同于過去一切時代的重大變革。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西方國家利用資本的力量推動了全球的殖民擴張,并借助現代性的絕對權力把一切民族卷入到資本現代性所設置的世界體系中。馬克思指出,這種以資本邏輯為基礎的資本現代性的世界歷史,盡管因其所創造出的生產力體現了歷史的進步性,但其內蘊的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決定了其難以避免被社會主義取代的歷史命運。十月革命的勝利,打破了世界現代化道路由資本主義現代化宰制的局面,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走向了實踐、走向了國家形態。在列寧看來,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可以在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利用政權的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趕超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家。斯大林主導的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相當重大的成就,然而到了赫魯曉夫直至勃涅日列夫時期,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日益呈現僵化、教條化趨勢,爾后繼起的改革甚至放棄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最終導致國家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嚴重挫折。福山的自由民主主義的歷史終結之論一時甚囂塵上。然而,積累七十余年厚勢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用鐵一般的事實證明了這一斷言的虛妄性和悖謬性。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科學道路,體現了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的有機統一。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指引和理論定力,深嵌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實踐之中。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極大地扭轉了社會主義在同資本主義競爭中的被動局面,使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蓬勃生機,使世界社會主義迎來了光明前景。
?中國式現代化源于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深厚積淀,獨特文明基因是其歷史根脈,規定了其特色與氣質。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現代化是傳統向現代轉變的異質化過程,但也呈現出必有的歷史連續性。中國式現代化是在由中華文明所構筑的文化積淀下所展開的偉大實踐,蘊含著中華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的獨特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人文理念和精神品格,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它是中國式現代化在世界現代化譜系中獨樹一幟的“標志牌”,鮮明地標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最為深刻的內在規定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基于中國特色,而中國特色的源起是因為有中華五千年文明。正是基于獨特的文明底蘊,中國式現代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為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開辟了新的境界。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多年聚合發展而不中斷,是因為它勇于不斷拓展其文明寬度,具有突出的進取性包容性。近代以來,面對經過工業化和民主政治武裝的西方文明的強勢壓倒性沖擊,中華文明開啟了艱難的自我蛻變,在百轉千回的掙扎和探索中,歷史性地與馬克思主義建立起了本質性關聯,并在和馬克思主義的結合中重新迸發出強大的精神力量。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激活中華文明的時代新生,推動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和自我更新。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過程,亦是“兩個結合”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發過程。
中國式現代化源于近代以來追尋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問題需求是其歷史情脈,規定了其路徑與方式。中國式現代化的出場,是在由西方資本現代性所架構出的東方從屬于西方的世界歷史格局及呈現出的西方與東方的“中心—邊緣”關系歷史境遇下展開的,它服務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近代以來歷史的主題主線。近代以來,中國的有識之士嘗試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各種方案和實踐,都沒有找到適合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更沒能改變中華民族悲慘的歷史命運。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上述種種嘗試都僅停留于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復制或模仿層面,未能正確把握近代中國歷史境遇所導致的民族主體性身份的失落和民族歷史敘事的缺失。蘇聯十月革命道路的成功,給予中國強有力的指導,在馬列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后,開始以歷史主動精神帶領中國人民擺脫被動、從屬的“身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始有了主心骨,中國式現代化也開始了由被動卷入向主動探索的轉變。中國共產黨歷經28年的浴血奮斗,成功探索出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歷史目標,建立了新中國,為中國式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偉業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新中國成立后,為快速改變經濟上的弱小局面,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啟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但我們黨的現代化探索之路并非走得一帆風順。“以蘇為師”的現代化歷程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但也逐漸暴露出了“水土不服”的問題。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突破傳統社會主義的觀念和模式,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把發展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以改革和開放為牽引來思考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證和物質條件,并最終實現了“現代化在中國”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轉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人類社會整體的歷史關系,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進行系統性總結和規律性闡釋,成功地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開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貢獻了原創性經驗和全新的中國方案。
(本文為2023-2024年度連云港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23LKT085)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委黨校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