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現如今,一個愛車的人,你讓他報車標,他會說“寶馬”、“奔馳”、“保時捷”、“大眾”……如果你冷不丁聽到一句“國防”,你的腦子里一定會出現一小段“亂碼”時間,年紀大點的人或許會慢慢想起這是什么車,年紀小的人估計就此“亂碼”下去,不知所云。
事實上,在上世紀50年代,普通人如果擁有一輛“國防”牌車,也是很驕傲的。好吧,讓我們把它補全,此車非彼車,所謂的“國防”牌車其實是自行車。在不太遙遠的年代里,自行車曾經是最普及的代步車,可現在,知道“國防”車的人絕對比知道“小鳥”車的人少。
我們這次要認識的普通人叫朱明,無論從外貌的哪個角度看,他都是個再普通不過的人,爽朗、健談,也很樸實,他的不普通在于,他是個自行車收藏者,而且是個“二八大架”自行車的死忠者。
(一)
知道朱明來自于友人的驚嘆,某次午飯后的磕牙時間里,她說:“我有個電廠朋友的同事,喜歡收藏自行車,收了十幾年的各種自行車,家里五六間房子里全是自行車,實在是太多了。”
在港城玩收藏的人不少,可搞自行車收藏的人卻并不多,為什么這個人偏偏喜歡收藏自行車呢?
這個疑問就是我們走進朱明家的契機,朱明是新海發電廠的職工,住在老海州,走進他家的院子立即就看到了他的自行車方陣,或者說“大金鹿”方陣,20多輛高矮大小相差不多的“二八大架”自行車,看起來全是老車,但都被拾掇得干凈清爽,就像一群精神矍鑠寶刀未老的戰士。
這些都是朱明的自行車大軍中的精英,“這些車每一輛都是個故事,它們的價錢、來歷,它們原來的主人,它們的經歷,我都記得很清楚。”撫摸著這些車,朱明容光煥發,對于自己的這些戰士,他很自豪。
于是,關于朱明和他這些“二八大架”之間的事,就開始被講述。
(二)
朱明生于1968年,自行車在他的眼中開始是奢侈品,后來成為代步工具,再后來是帶女兒兜風的座駕,然后呢?然后的好多年里只是一件日用品。收藏自行車的開始,在朱明的記憶里顯得有些突然。
“我從來沒想過我會收藏自行車,即使在我已經用54塊錢買了這輛郵差車之后。”朱明指著院子里一輛收拾得干干凈凈看起來有7成新的綠色郵差車說。那輛郵差車是朱明收藏的第一輛車,其實當時還算不上是收藏,“那天我路過家邊的廢品收購站,忽然看到收購站里有五六輛看起來挺好的綠色郵差車,一瞬間只是覺得這么新的車就扔廢品收購站挺可惜的。”就是這點對這郵差車的憐惜,朱明在那些郵差車里挑了一輛品相最好的,買了下來。
當時是21世紀初,朱明30多歲,54塊錢不算多,“買了之后也并沒有就覺得自己要收藏自行車。”因為買回來了,每天朱明就要認真打理這車,“在連云港這環境,自行車要是不好好打理,很容易就上銹壞了。”大概就是這樣的親密接觸,朱明對出售廢舊自行車越來越在意,不知不覺越買越多,最后就走上了收藏自行車的不歸路。
(三)
朱明喜歡“二八大架”,于是從“國防”到“金鹿”他收了很多,“光是‘大金鹿’我就收了40多輛,這個數字在我們圈子里我能肯定是最多的。”那些在我們眼里看起來都一樣的二八大架,在朱明眼里卻都是特殊的,每一輛有每一輛的故事,每一輛有每一輛跟他的淵源。
“這輛‘國防’,年代很長了,出廠的時間應該是1952年到1953年之間,這是我收藏的自行車里最老的一輛,你看它的鈴鐺,還是利用車輪滾動打響,你再看手剎只有一邊,是前輪的,后輪的剎車是腳剎,在騎行過程中把腳蹬往后掛才能剎車……”
“你再看這輛‘大金鹿’,還是最早的真皮座,車架非常結實,現在的自行車完全不能跟它比,這是我從青島買回來的,是一個老先生的車,其實他不想賣的,我去取車的時候,看出來他不舍得,六七十歲的人了,自己堅持要把車搬下樓,把車給我的時候眼淚都下來了……”
“還有這輛帶個“M”標志的,這種是進口車,解放前就有了,當年漢奸車隊的專用車型之一,我這輛是后來的,但品牌和車型跟之前那個一樣的……”
“還有這個日本車,當年被稱為‘紅牛’,因為它的車架出廠就是紅的,另外,牛是指它載重量很大,后車架上能裝很重的東西。”
……
(四)
原諒我用了如此多的省略號,因為那些朱明愛若珍寶的車每一輛的故事都很鮮明,每一輛都讓朱明有很多話要說。朱明的自行車故事有多少個呢?問了他,他說林林總總有200多個,他自己家里、他的叔叔家的空房間都被他用來放這些有故事的自行車了,用空間來計算,朱明的自行車收藏一共6間房加兩個院子。
對于這一開始沒感覺,后來放不下的自行車收藏,朱明是這樣定義的“就像小孩需要玩具,其實我們也需要,自行車應該就是我們這些收藏者的玩具,更何況車和槍對男人的吸引力不是一般的大,槍我們不能收藏,但收藏自行車的能力還是有的。”
自行車除了收藏,還有個主要功能是騎,所以,朱明也有個跟騎行相關的理想“我想著再過幾年,我要召集一批喜歡‘大金鹿’的人,組成一個車隊,騎著已經停產的‘大金鹿’周游祖國山河,肯定特別有意思。”
普通人朱明在描述這個理想的時候忽然顯出不一樣的神采,站在他的二八大架方陣前,場景忽然就有了點金戈鐵馬揮斥方遒的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