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周瑩 通訊員 何童禮 張蘇婭) 昨日,筆者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項目觀摩現場會上獲悉,恒瑞醫藥將其用于腫瘤免疫治療的PD-1單克隆抗體(代號“SHR1210”)項目以至少7.95億美元的收益有償許可給美國Incyte公司。這標志著中國藥企首次向國外轉讓生物藥專利技術。在過去五年,這種刷新中國醫藥創新紀錄的故事經常在連云港發生。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連云港藥品生產企業獲得新藥證書41個、藥品生產批件101個,累計承擔“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59項,這些創新指標均列全國地級城市首位。
我國醫藥界有個共識:“中國醫藥創新看江蘇,江蘇醫藥創新看連云港”。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與技術市場處處長周夢玲告訴筆者,同其他地方依靠城市先天科技資源發展產業不同,連云港醫藥創新依靠恒瑞等一批龍頭企業主動作為,在大多數中國企業選擇“賺快錢”時,連云港醫藥企業選擇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對于醫藥企業來說,創新這條路太難。因為醫藥研發有一個“3個10”的成本公式:研發一個一類新藥,要花費10年時間,要投入10億元,只有10%的成功率。這樣的成本并不是每一個企業都能堅持,而連云港藥企卻做到了。截至目前,我市藥企已經研發了完全自主創新新藥3個。而在研發期的產品有380多個,完全自主創新的新藥有80多個。中國工程院院士桑國衛認為,以恒瑞、豪森、康緣、天晴等醫藥企業為代表的連云港醫藥產業已經成了中國醫藥創新的典范,為我國建立國家醫藥產業創新研發體系提供經驗。
隨著企業研發的深入,連云港醫藥企業主動走出去,在美國、瑞典、上海、南京等地建有新藥研發中心,并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機所、上海醫工院、南京大學、美國Horizon Biopharm公司等科研機構、高校、國外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20余個。這些長在外邊的“眼睛”讓連云港醫藥同世界接軌。從2011年開始,連云港藥企連續五年均有制劑產品通過國外官方認證,多個產品開創中國制藥企業出口國外的先河,其研發水平和產品品質正逐步被國外市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