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海灣美不美,生物多樣性說了算。為了更好地保護海灣,我市在原有的近海海域、入海河流等水環境指標基礎上,首次將半蹼鷸種群、互花米草治理面積等生物多樣性指標納入海灣保護考核體系。市生態環境局海洋處相關負責人張晴介紹:“我市將生物多樣性指標納入海洋保護體系,旨在引導沿海各縣區、功能板塊的黨委政府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趨勢,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作出貢獻。”
最新的生物多樣性調查顯示:我市濕地類型齊全,濕地生物資源極其豐富,濕地生物超過600種。其中4種水鳥生存規模達到全球的10%,有4種達到全球物種的5%以上,全球48.51%的反嘴鷸在連生存,超80%的半蹼鷸在連停歇。“遷徙水鳥可以對近海濕地中的食物資源的變化做出響應,根據近海水質變化大尺度地調整其遷徙路線。”南京大學環境規劃院工程師鐘稚昉介紹,水鳥的物種多樣性、種群豐富度以及衍生指數也通常是其棲息濕地健康程度的科學評價指標。互花米草則是濕地的殺手,其面積越大,對濕地生態的破壞性就越強。簡單地說,監測好半蹼鷸種群和互花米草面積可以佐證該片濕地的恢復程度。“因此,連云港將半蹼鷸和互花米草作為海灣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指標是非常合適的。”鐘稚昉說。
此次我市涉及保護的海灣范圍包括海州灣贛榆段、海州灣連云段、蘇北淺灘徐圩段、蘇北淺灘兩灌段和前三島島礁區。其中,海州灣贛榆段是我市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的重點區域。根據連云港美麗海灣建設“十四五”規劃要求,到2025年,海州灣贛榆段要有效控制互花米草入侵,修復恢復濱海濕地33公頃。與此同時,推進近危半蹼鷸種群保護,做好半蹼鷸等珍稀瀕危水鳥棲息地養護和種群穩定性維護。
海州灣贛榆段范圍北起繡針河口,南至臨洪河口,覆蓋秦山島等海島,是蘇北濱海濕地重要區域之一。近年來,因為近海養殖過密、互花米草過度繁殖等因素制約,該區域的生態濕地健康面臨挑戰。張晴介紹,為了更好地保護濕地,我市在原有的水環境定量指標的基礎上,納入半蹼鷸、互花米草面積等生物多樣性指標參與海灣“健康體檢”,就是希望能夠更加科學地保護港城難得的濕地資源。
接下來,我市計劃在海州灣贛榆段設立相關的生物多樣性監測點,有效掌握重點區域物種多樣性變化的第一手數據,為評估近海濕地多樣性的保護現狀及威脅因素,并為制定近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管理措施和政策提供技術支撐。(記者 周瑩 通訊員 王從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