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麗麗 汪亦飛)“鈴聲響起,試卷收走的那一刻,我并沒有想象中那樣狂喜,反而像突然泄了氣的皮球,心里空落落的。”剛經歷完高考的考生舟舟(化名)這樣描述自己的狀態。這種考后常見的“空虛感”并非孤例。96111熱線“連老師”團隊透露:“根據96111熱線近年數據追蹤,高考后至大學入學前的這段時間,考生及家庭面臨的心理波動往往更隱蔽也更劇烈,許多人都低估了這段過渡期的挑戰。”
考生
從緊繃到迷茫的過渡期
“連老師”團隊表示,根據以往的數據,考后幾天,一些考生會陷入了“報復性熬夜”和“徹底放空”的狀態,隨之而來的就是更深的疲憊與莫名煩躁。針對此類現象,“連老師”說:“從‘拼命學’滑向‘徹底廢’是常見陷阱,身心需要的是漸進式調整,而非斷崖式跌落。”“連老師”建議考生可嘗試“微調作息”———比備考期晚睡一小時而非通宵達旦,同時“保持生活錨點”,如每天堅持做頓早餐或整理舊課本,用穩定的小事重建秩序感。
更棘手的或許是“反芻式后悔”。一些考生總會忍不住一遍遍回想數學那道錯題,越想越沮喪,這種困擾是極具代表性的。“連老師”提出“焦慮下課鈴”策略:每天允許自己專注擔憂10分鐘,時間一到立即轉移注意力。“切換視角也很關鍵,比如肯定自己‘堅持三年背單詞的毅力’,而非僅聚焦考場失誤。”
為對抗目標真空期的迷茫,建議考生開始嘗試新事物,如報名駕考,或在慕課平臺提前接觸心儀專業課程。“主動解鎖生活技能或‘預演’大學生活,能有效填補目標空白,重獲掌控感。”“連老師”補充道。
家長
以支持代替追問
考生在調適,家長同樣面臨考驗。舟舟媽媽王女士起初難掩焦慮:“我總想問他‘估計能考多少分’,又怕增加壓力。”“連老師”表示:“此時‘管住追問的嘴,打開傾聽的心’至關重要。一句‘想吃點什么’比反復追問分數更能傳遞支持。”當孩子主動談及考試,“連老師”建議家長多用點頭、眼神接觸等身體語言回應,避免空泛的“別擔心”,接納沉默有時比追問更有力量。
王女士也曾陷入“關懷施壓”的誤區:“我熬夜研究志愿填報到凌晨,孩子卻說,媽你這樣我更怕考砸。”“連老師”提醒,過度付出易讓孩子背負內疚包袱,家長可以坦言自身焦慮:“可以說‘看你熬夜媽媽也著急,但我們相信你’,坦誠比掩飾更有溫度。”
在志愿填報環節,“連老師”強調家長應做“參謀”而非“決策者”。“幫孩子梳理選項、提供客觀信息遠勝于強制命令。可用開放式問題引導思考,比如這個專業要學高數,你覺得是挑戰還是壓力?”
特別提醒
識別信號 及時求助
“連老師”介紹,若考生出現持續2周的失眠、嗜睡、食欲劇變、頻繁流露無價值感或自我傷害傾向、徹底拒絕交流等危險信號,務必及時尋求96111心理熱線或專業門診干預。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