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眼下,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將創新作為城市企業梯隊建設的核心要務。當前,全球經濟保護主義抬頭,外需市場乏力,連云港要想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必須用創新著力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
做大城市科技中小企業規模
據市科技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15日,全市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突破1000家,達到1005家,提前完成《連云港市科技型中小企業高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000家”目標任務。市科技局高新處處長張健表示,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計劃,培育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項重要部署,也是全面提升全市自主創新能力、構筑自主創新高地的重要途徑。
所謂的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指依托一定數量的科技人員從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活動,取得自主知識產權并將其轉化為高新技術產品或服務,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中小企業。為了幫助港城更多企業躋身科技型中小企業,我市實施普惠性扶持政策,激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市科技局會同財政、稅務等相關部門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普惠性扶持措施,有效降低了企業創新成本。
“港城中小科技型企業多,我們就通過科技副總、科技項目等方式不斷幫助這些企業提高科技水平。”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與區域創新處處長周夢玲介紹,以海州區為例,近年來,海州區以“校地聯動、合創共贏”為宗旨,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項目研發為抓手,以人才引進和產學研合作為核心,不斷加強與高校院所的全方位合作,幫助企業進一步拓寬產學研合作渠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促使政產學研合作邁上新高度。截至目前,為科技型企業引進專(兼)職科技副總總數達160名,“科技副總”科技型企業覆蓋率達100%,為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87名,34名高層次人才入選省“雙創計劃”,“海州智庫”專家增至840名。
激活政產學研金多方力量
近日,市開發區對園區內規模以上零研發費用企業進行數據摸底和現場調研發現,園區有一批企業并不是沒有創新需要,而是缺乏創新的平臺和資源。為此,市開發區針對性地組織專家對園區企業進行現場指導。市情報所副所長黃赟春介紹:“我們通過分析企業產品和工藝、生產經營、研發投入、知識產權申報授權等情況,針對各家企業在研發費用歸集、知識產權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申報上遇到的問題提出了具體指導意見,向企業講解了研發費用稅收獎補等相關政策,幫助了企業解決問題。”
當前,港城發展的速度不斷加快,創新正在成為推動港城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面對創新,一些中小企業依舊存在顧慮。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必須要通過政產學研金多方合作減輕企業的負擔。
“我買廠房可以在資金緊張的時候抵押給銀行,我做創新總不能將科技成果抵押給銀行吧。”此前,一位中小企業負責人說?,F在這樣的顧慮正在被打消。近日,灌南縣就依據《灌南縣科技創新工作實施意見》(灌政發2019[24]號文)對2019年度獲批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級院士工作站、省級研究生工作站、省科技副總以及省級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等進行了獎勵兌現,共發放科技政策獎補資金283萬元。在做好政府資金扶持的同時,我市還積極地調動金融機構主動性,幫助中小企業做創新。今年以來,我市以“蘇科貸”業務為抓手,解決企業融資難題。上半年,我市幫助25家企業獲得“蘇科貸”科技貸款7530萬元(不含三縣一區)。預計能完成全年2.4億元工作目標。連云港佑源醫藥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建斌介紹,“蘇科貸”項目,他們已經用了好幾年了。這筆資金有力地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鼓勵企業加大科技創新的步伐。在“蘇科貸”的幫助下,他們研發的減壓沸騰清洗機,現在已經批量生產,并在各大醫院投入使用。
在多方政策共同發力下,港城一批企業開始以創新引領發展。連云港高品再生資源有限公司通過科技引導和扶持,不斷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引進博士人才,先后發明5個專利產品,并成功入選國家科技中小企業庫。睿晶石英制品經過五年的不斷產品研發,現擁有10件專利,年產各種規格石英玻璃管及其他石英玻璃產品1500噸,已經成為目前國內石英玻璃生產企業中產量大、品種多、檢測手段較為完備的企業,產品銷往國內二十多個省市及韓國、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家,去年,高新技術產品銷售達到1680萬元,成功躋身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做大平臺 打造孵化熱土
如今,我市正在集聚一批省內外知名高校院所的駐連機構。作為在我市落地的研發機構,南京理工大學研究院從落地開始就著力推進同本地企業合作。今年該院與紫光云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紫光云”)就雙方產品與解決方案的互相融合,共同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服務業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南理工連云港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將與紫光云共同推進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工業物聯網平臺應用,幫助實施企業智能化改造升級、綠色化改造升級,開展企業上云與兩化融合服務,開展企業服務化改造升級、新型消費示范產品開發,為企業建設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5G+工業互聯網’等示范項目提供技術支撐。”
平臺是企業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市為了推動更多的企業以創新驅動發展,在所有省級以上開發區建設了科技平臺和孵化平臺,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紫菜是贛榆的重要產業,今年贛榆海洋開發區成功引進南開大學李樹杰教授團隊,雙方合作共建海洋大健康產業研發平臺。贛榆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紫菜加工是贛榆傳統產業,希望通過引進新的團隊,提升贛榆紫菜的加工水平。未來,我們將依托贛榆豐富的海洋資源,重點圍繞海洋保健食品、海洋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打造蘇北魯南地區海洋科技創新中心。”
張健表示,當前,我市正在通過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讓更多的中小企業通過創新走向可持續發展新路。在這個過程中,我市將繼續發揮政產學研金的作用,讓好企業從大平臺中盡快成長起來。(□ 周瑩 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