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秋日的港城,處處豐收圖景。行走鄉間,目之所及,不僅有宜居宜業的新農房,還有金黃的稻谷和豐滿的秋果。為了留住這樣的圖景,美麗連云港建設方案提出,將著力打造良好的農村人居環境,深入推進特色鄉村建設,加快改善農民居住環境。
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村莊是人們生活最重要的承載平臺之一。周莊、同里、烏鎮等南方鄉鎮所呈現的小橋流水、黑瓦粉黛民居風景讓世界了解到中國江南水鄉的美好。作為蘇北城市,連云港如何打造自己的鄉愁呢?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此次美麗連云港建設方案中,我們將通過一系列舉措精心描繪田園風光鄉村美。”
近日,筆者來到灌南碩項湖附近,看到一條環繞該鎮碩項、尹湖、劉園等村近10公里長的村際道路,5.5米寬的道路兩旁栽植了女貞、紅葉石楠等綠化苗木,沿途疏浚后的溝塘清澈見底,村民墻上畫上了精美的墻畫。“以前,我們門前這條溝是臭水溝,現在經過疏浚整治后,水變清了,岸邊還栽植了綠化,我們沒事到岸邊坡道上散散步,心情也舒暢。”李集鎮新民村孟德花介紹。在過去幾年,該縣縣級層面共投入財政資金23422萬元,對全縣11個鎮農村垃圾池桶、衛生廁所、污水設施、村莊河塘、廢棄物、道路維修、村莊亮化、村莊綠化、公共空間等進行整治。如今,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農村居民對環境滿意度達95%以上。
美麗連云港建設,鄉村是短板處、薄弱點,我們必須要更加深入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生態理念深入人心。為此,我市提出堅持“溝渠田林路”綜合規劃整治,持續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田林網建設水平。大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全面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和廢舊農膜回收處置;加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深入推進農村公共空間治理,健全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管護機制。
我市經濟專家認為,美麗連云港建設,農村必須美。村莊干凈整潔是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是鄉愁得以安放的基礎,鄉村振興了,環境變好了,鄉村生活才能越來越好。這就要求我市要繼續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重點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鄉村建設得更加美麗。
深入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
此時的市開發區韓李村,漫山的紅山楂已經掛滿了枝頭。白龍澗風景區風光秀美,老村部復古韻味十足,仿佛讓人瞬間置身上世紀70年代。韓李村享有“城市后花園會客廳”的美譽。這里有詩人李白醉臥的太白澗,是千古詩篇《哭晁卿》的創作地。有世代相傳彭祖在此歸隱的傳說,彭家園的地名一直保留至今。“我們今年建成了村史館,并對村莊的整個框架進行了梳理,按照省美麗鄉村要求對村莊的水系進行了整理,開辟一些休閑農業的觀光場所。”該村黨委書記李傳茂介紹,“目前,我們正在整合農業資源,初步形成集休閑旅游、生態觀光、娛樂采摘等為一體的多元休閑產業鏈。并通過美麗鄉村工程,完善鄉村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利用采摘園破舊倉庫房邀請專業規劃設計及接待服務中心、停車場等建設工作。”
美麗連云港建設方案提出,我市將根據江蘇省村莊規劃編制指南,因地制宜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優化完善鎮村布局規劃。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將從平原農區、丘陵山區、水網地區等自然稟賦出發,進一步優化山水、田園、村落等空間要素,分類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加強重要節點空間、公共空間、建筑和景觀的詳細設計,保護自然肌理和傳統建筑,彰顯地域特色和鄉村風貌。”
近日,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文化和旅游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和農業農村廳聯合印發《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部門關于認定公布第一批江蘇省傳統村落的通知》,我市連云區宿城街道大竹園村和高公島街道黃窩村兩個傳統村落列入其中。在這次美麗連云港建設方案中,提出要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將傳統村落作為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優先支持對象。
現實情況是,面對快速城鎮化進程的沖擊,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困難重重。與此同時,我市各地區傳統村落家底不清,存在對遺產價值認識不足、保護不得力的現象。如何平衡新農村建設和傳統村落保護,避免“自建式破壞”和“開發式破壞”正成為很多地方在傳統村落保護開發中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中國古村鎮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鄭國珍認為,古村落保護,在堅持對“物”的守望的同時,更要加強對“人”的關注,古建筑是傳統村落的肌體,文化傳承是古村落的精神支柱,傳統村落里的人,也就是那里的生活形態、生產形態,是傳統村落里的“心臟”。只有“心臟”跳動了,村落才有活力。
加快改善農民居住條件
美麗連云港建設方案中指出,我市將遵循“四化同步”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實施分類改善,積極引導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入鎮落戶,有序推動縣城、鄉鎮、村莊居住人口向5:3:2的比例協調發展。
如今,各地都在積極地推進農房改善工程,這場農房改善工程必須同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等戰略結合起來。近日,筆者來到灌南縣百祿鎮看到這里正在對區域內的農房進行改造,黑瓦、白墻的新農村面貌正在逐步構建。隨著農房改造工程的推進,新的社區管理模式、居民就業渠道等一系列新的問題成為農房改善工程后續新的課題。
徐州提出抓好農房改善,配齊“幸福套餐”,即要把農房改善和農民群眾就業創業、集體經濟發展一并統籌好、兼顧好,根據各地資源稟賦,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的原則,大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齊頭并進、融合發展,確保農民群眾有穩定收入、村級集體能持續增收。鹽城針對農房改善過程中村民的顧慮問題,廣泛宣傳農戶“享受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不變,享受村集體權益分配權不變”等“五不變”待遇,切實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讓農民群眾放心到新型社區選房,安心進城入鎮、退宅還耕。宿遷的宿豫區在關廟水漢社區率先探索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積分制管理模式,發揮鄉賢理事會作用,從社會治安、村容村貌、人居環境整治、基層黨建等方面和正、負兩個維度設置社區“小微權力”清單,通過積分記錄村民遵紀守法、鄰里互助、參與村級民主管理等方面的表現,引導村民積美德、做善事、講法理,充分激發居民參與共建共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應該說,改善農民居住條件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有房住,還要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結合起來,與鄉村公共空間治理結合起來,讓更多的農民在家門口有活干、有事做、有收入。(□ 周瑩 連發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