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大學生記者 張振兵) 隨著時間的流逝,事物在進步,時代在進步,欣喜之余,帶著一份傷感的記憶去緬懷——那是我的家,我生活了20年的地方。
好多人都嘆惋物是人非,宋代詞人李清照曾這樣說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而我卻嘆惋“人是無非”,一棟棟高樓的佇立,一間間裝飾公司的興起,人們都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了憧憬,誰還會去想那曾經安詳,和睦的小村莊呢,我站在陽臺眺望、冥想,唯一能映入我眼簾的只有和村莊一同存在的那個在我心中“最高的建筑”那個一直屹立了幾十年的建筑,在我有記憶開始就一直存在著,從前在村莊中仰望,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親自爬上去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陳設,而今村莊拆了,它依然存在,雖已荒蕪,而我再也沒有當初的好奇心去“探險它、發掘它”,更多的是感慨時光的變遷。
村莊拆了也有一年多了,從前的小伙伴也都各奔東西了,誰還會想到要回去看看它現在是怎樣一個光景,人們在忙著追求美好幸福的時候也許都忘了駐足回首過去,無論是快樂還是不堪。展望未來,揮手過去這似乎成了一種新時代的理念了吧。當然多少次我也想去瞻仰回望生我養我的那方水土,卻被自己的種種借口所羈絆,好想有個兒時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陪我一起去,去看看這地兒,看看那地兒,一起回想我們當初的“風光事跡”。這也只是我的空想,他們都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理想,又有多少人能騰出這點時間來做著無謂的懷念?我也因此駐足了步伐。
暑期對于一個學生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恩惠,有的是大把的時間去揮霍,去做有意義或是無意義的事我也終于下定決心去一睹她而今的尊容。天零零碎碎的蒙著一點小雨,我也終于一嘗所愿,從前偌大的一個村莊,留下的只有這一堆黃土和滿滿的回憶,我依稀還記得當初我們拿著小竹棍滿村跑的情形,當初覺得村子好大,似乎沒有邊界,我們就一直跑著、鬧著,現在看來確是一方黃土,泥土中僅有的那一小堆紅磚水泥似乎就是我家房屋的殘跡,是的那就是我家,我記得那些枯枝,那是沉在魚塘里的;我記得那大塊的石頭和水泥堆砌,那是雨天防止高地塌方爸爸堆砌的;我記得那樹、那草、那高坡······我想在進一步的去還念,可泥濘的黃土,到處廢棄的建筑殘渣,擁塞了進入村莊的道路,我只能沿著村外的道路前行瞻望與荒蕪村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又一座高樓的興建,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也許只有他們才會想到回來看看,那個曾今住在村中的老人,那個當初嘮叨、“好壞”的可愛老人,在欣喜時代進步同時對自己“根”的不舍,此時此刻,我猜不透老人心里想什么,對于我,現在卻又有一種“物非人也非”的失落。他身后的那條小河是當初和小伙伴一起捉魚摸蝦的地方,現只有水草叢生,伴著那一所殘跡,一絲細雨······
這兒、這兒、還有這兒,不難看出,這是當初大橋另一端的農田。那時暑期,我們會到這來偷西瓜,躲到橋下分享“勝利果實”,寒假則是偷紅薯,利用天然的石塊搭建鍋灶,稻田現成的秸稈來生火······現在看上去是生機盎然綠油油的一片卻有一種莫名的落寞。
泥濘的路一直向遠方延伸著——那個熟悉又陌生的叫“家”的地方;雨也一直蒙著心中早已泛濫成災;思緒一直飄著,飄向那個叫未來的美好天堂;記憶一直封存著,藏在最深的那個心中。如果你累了,不妨停下來歇歇,有種“寶藏”等待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