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大學生記者:孫倩) 青春,是一趟不斷往前、不會停止的列車,沒有時間允許我們回頭。漫漫人生路,最貴莫青春。所以對于青春,應該多多的去經歷、去磨礪、去鍛煉、去成長、去收獲,愿無悔,也愿不會散場。
這是講訴的一個女孩在顛簸驚險的暑假之中的成長。她是一個懷揣夢想的平凡女孩,她是一個腳踏實地熱愛生活看似平凡卻在青春路上有著精彩歷程的女孩,同時她也是我的摯友——衛青。她的生活對于我來說是傳奇的,是精彩的,是可望不可即的。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暑假。
最初的期待
六月,在各種考試和表演中落幕,等待著她的七月,是一場未知的旅程,滿滿的期待。的確,這場旅程或許感嘆良多、或許收獲頗多,充滿著無窮的變數、經歷著別樣的坎坷磨礪、看著不一樣的世事變遷。
2014年6月10日,支教團正式成立,他們第一次見到了未來一個月要一起生活的隊友。他們出發前忙著籌備物資、備課、考試,參加各種培訓會議等等,忙碌而充實的日子其中自然有過很大的壓力、有過坎坷、有過抱怨,至少都順利解決了。兜兜轉轉,忙前忙后的也就漸漸接近了出發。
行,在路上
2014年 7月2日出發。浩浩蕩蕩的隊伍聚集在一起候車,離開南京站,此刻的心情或許是有些小激動的吧,踏上火車,各自安頓好,火車出發的那一刻便是真正意義上的出發了吧。火車一路顛簸途經幾個省會,遍嘗各種變幻的天氣,火車上和乘務員之間的小誤會也好,因暴雨天氣火車半路停止運行也好,前行路上的嬉笑打鬧都是互相在漸漸的熟悉、了解和幫助的過程。火車搖搖晃晃經歷了30多個小時抵達了貴陽。凌晨2點的貴陽是陰雨綿綿,一行人拉著行李坐在德克士里等待早晨的公交。坐公交、轉大巴、再坐公交、再轉坐面包車,到達這所小學可謂一路輾轉,幾乎這一天就將這輩子要坐的車都坐遍了。
凌晨2點下火車,下午4點到達學校,一直沒有休息,各種轉車,中途還要負責買票、購買生活用品,各種折騰,根本停不下來。去往鳳崗縣的公交車,車開得極快,一路上心驚膽戰,卻見到了繁多美景。到達官塘時,當地小學校長來迎接,兩輛面包車來來回回跑了兩次才將所有的人和行李接走。去學校的路況更不好,山路因下雨路況不是積水就是滑落的泥石流,再加之山路回環曲折,坡度又陡又多,司機們的車技又是那樣瘋狂,再一次經歷了別樣的驚心動魄。前前后后坐各種車,歷經50多個小時終于到達學校,下車時同學們人都是軟的,真可謂是一種折磨。下車,當地小學的各位老師都在,幫著拿行李,收拾宿舍,極其熱情,讓同學們感受到了深深的溫暖,這一路的各種坎坷也好、艱辛也罷都是值得的,至少是欣慰的。
印象
安排好宿舍,收拾妥當早已很晚了,昏黃的燈光下,赫赫的幾個大字“飛利浦希望小學”,兩層的校樓,總共六間教室,旁邊是一個只有一間教室大的小食堂,這個食堂是孩子吃午飯的地方,接下來的一個月也將是同學們吃飯的地方。教學樓對面是兩排對著的平房,有兩間堆滿了雜物,其余的房間便是宿舍。13人,4間房,4張床,剩下的全是用桌子拼的簡易床。操場上只有一個已經破的不成樣的籃球架,學校沒有圍墻,環顧四周便是山山水水,寥寥幾戶的人家。就是這樣的一所學校將記錄他們在這里的所有。
開課
熟悉了校園環境,了解了班級的孩子,一切開始步入正軌。語數外、音體美,此去開設的主要課程。剛開始大家都有些緊張,但當第一堂課結束時,上課前種種擔心、緊張全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快樂和自信。第一堂課結束便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征更改了所有備課。都說萬事開頭難,但是第一堂課下來后,覺得并非難事。第一周很順利地結束了,所有的課程開展得很順暢,與孩子們也從最初的陌生膽怯到漸漸地熟知信任。
第二周連續六天的大暴雨不得不停課。第一天大雨是支教二周的周一,早晨所有隊員來不及洗漱便挨個給自己班級的孩子打電話通知大雨停課的消息,因為語言方面有些障礙,所以每一個電話大家都在很有耐心的通知解釋。有的班級人少,很快便通知完所有人,接著便去幫助其他班級的小伙伴,當時的團結互助,或許是支教20余天里最團結、最讓人動容的唯一的一次吧。
當地的喀斯特地貌很特殊,聽當地老師說每次大雨學校都是停課,不能讓學生來學校上課,路上太危險。確實,大雨的山路是各種意想不到的泥石流、滑坡、和坍塌,這些孩子來上學的山路大多數都是泥路,都很是陡峭,下雨后便很滑、很泥濘,存在的危險極大。在學校放眼遠處,可以看到一條河,未下雨時河水距離橋面很遠,一天的大雨下來整個橋面和河水幾乎在同一個平面。本來在橋上還能看到對面的一座小橋時,等再去看時早已被洪水淹沒。兩岸的莊稼、樹木都是被洪水掩蓋,學校此刻也成為了一座小小的孤島,每個人的手機都是出于無服務的狀態,這樣和外界失聯的狀況一直持續到了雨后天晴。第二周像是生活在無人區一樣,大雨不斷,上不了課,出不了校園,聯系不到外界。也許是因為這樣的天氣、這樣的生活,或許更是通過一周多的生活對于彼此更加的了解。第二周的生活只能用壓抑、散漫、病痛這樣消極的詞匯概括。
第三周終于雨后天晴可以正常教學了。上周的大雨打亂了所有的支教計劃,第三周的重點是興趣課的教學和最后匯報演出的排練。第三周,是衛青最辛苦的一周,當她給我講起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倔強的微笑下卻紅起了眼眶。她除去每天要進行的興趣課教學外,還要負責整個匯報演出的節目的擬定、教授、排練、審核和最后的彩排。每天進了教學樓就在每個班級穿梭,不是上課就是排節目,晚飯后還有團隊的節目,每天的嗓子都是疼的,整個人都是疲憊的狀態。何嘗不想休息,可是,只有四天的時間要把所有的節目排練好,不僅有學生的,還有團隊的。第二周沒有上課所以沒有任何成果,所有的事情都要在第三周來進行,時間緊迫,然而所有的事情都還毫無頭緒,怎能休息?她說:“我承認,那段時間巨大的壓力讓我透不過來氣,想過不如放棄,但是卻又不甘心,最后的最后還是堅持了下來。”
每天最放松的時光莫過于看著這些孩子放學回家時相互嬉笑的臉龐,此刻他們張揚的笑容應該是最天真最可愛也是最讓人羨慕的,還有晚上洗漱完后坐在操場上涼風習習,仰頭看這漫天閃爍的繁星。人應該都是被逼出來的,或許都是因為被逼的無路可退所以迸發出不可估量的力量。面對壓力,不退縮,勇向前,事無巨細,親歷親為,盡心盡力,確定大的節目框架,小節目教會后便細化任務,認真的排練,其中其他小伙伴們給予的支持、幫助、理解、鼓勵,聲援,這是動力也是責任,她不想讓大家失望,所以堅持到了最后。最后匯報演出落幕時可以說是給她這段時間辛苦付出的最好的答復。
二三事
一帆風順的生活誰都渴望,但又希望它有些風波,有些曲折,有些滋味。事情發生在徒步石林的那天,衛青隱隱約約感到大拇指疼,看不到傷口也沒有任何癥狀,以為是做飯劃傷的也沒在意。回到學校抹藥處理了一下,但是情況嚴重到出乎意料。在她寫日記發現胳膊上一條紅腫的痕跡從腫到不能握筆的手指蔓延上來,當時整只胳膊又疼又麻,當晚學姐學長就緊急送衛青到對面的小診所看醫生,但是當地的醫生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說是被不知道什么的毒蟲叮的需要緊急送醫院。當時已是晚上12點多,去鎮醫院要20多分鐘,山路不好走,又沒有車……當時衛青的心中滿是愧疚,不知所措。還好村支書就在診所對面,當晚就把她送去了醫院,在醫院住院吊水。從凌晨一直折騰到第二天中午,打點滴的手疼的沒有知覺,這中毒的右手又是不能活動。那樣一夜,非常感激學姐、學長的陪護和照料。那一夜,是難忘的,如果不是他們陪衛青去診所、住院,會發生什么事后果應該不堪設想。第二天便是各種電話關心詢問,這讓她有些受寵若驚,滿是感動。
凡事都有一個度,一旦超過了那個底線,每個人都會有脾氣,包括衛青這種溫和待人接物都很大度的性子也是這樣。最忙的時候,人也是最煩躁的時候,除去每天給孩子排節目外晚上還有團隊的節目排練,一天下來整個人完全沒有狀態的,但是每次集合拖拖拉拉、各忙各的,那天晚上是她第一次當著那么多人發火,也是她第一次發這么大的火。平日里的她總是不溫不火,很少與人交流似乎一直都是眼睛咪咪地笑著。團隊訓練結束后,被訓話。當時好多伙伴們都在為她委屈,打抱不平,還說要罷工,小伙伴的關心、擔心,只能在心里默默的感謝他們的好意。直到現在她也難以接受那荒唐被訓的理由。
這里的孩子普遍沒有自信,所以在平時我們給予他們最多的便是鼓勵,希望能讓他們在平時一點點的建立起自信心。不負眾望,他們從最初不敢講話到最后積極的發言,從最初保持距離到最后的嬉笑打鬧、勇敢的暢談,這便是改變。那場小小的拔河比賽,所有人奮力拼搏的場景,無關勝負的對決;還有他們第一次的升旗儀式,護旗手、升旗手、響徹操場的國歌聲、莊嚴的少先隊隊禮;還有他們學會的廣播體操,每天課間的必修課;還有他們的午休;還有最后演出拍的那張“全家福”……
所有的志愿活動結束后各奔東西。她說:“最大的幸福就是和孩子們成為朋友,就是他們記得我們,同樣的我們也記得他們。”結束的那天和許多孩子合照,又一次被一群孩子拉來拉去的拍照片,很是開心,離別的時候希望讓他們看到的是微笑說再見的臉龐而不是滿是淚痕的憂傷。但是離別總有傷感,看著所有的孩子消失在各自回家路的盡頭時,眼淚才滑落。離開時彼此的笑容是留給對方最大的快樂,即使這一別會成為永恒的紀念。
走吧,風景在路上
每周課程結束都有外出游玩的計劃,第一周便來了場徒步旅行—石林。早起帶好干糧,跟著當地兩名小學生開始了石林之旅。走在山間,各種風景映入眼簾,層層山巒,薄薄的雨霧繚繞,蜿蜒曲折的羊腸山路,白鷺與黃牛在田間嬉鬧,各色的野花爭奇斗艷,不時傳來悅耳的鳥鳴聲,一路高歌,一路風景,毫無倦意。行至一半,山間突起大雨,只好匆匆找個地方避雨。聽當地老鄉說這雨說來就來,也是說走就走的,所以雨下了約半個多小時便停了,繼續出發。雨后風景更是美如畫。所有的山巒經過雨水的沖刷更顯青蔥,遠處山頂上的霧氣更是像仙境般充滿仙氣,山體峭壁更是股股山泉順壁而下,空氣清新,雨后雨前,同山卻是不同景,這一路的心情又會是不一樣的清新爽朗。走了近4個多小時抵達石林,石林聽其名便能理解,這所地質公園里全是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游玩石林挺遺憾的,真不如一路走來的風景更讓人賞心悅目。
第三周意味著支教日子的結束,各自都在打算著或回家或回校或旅行,所以兩兩三三的結伴而行。
傷心的事就隨風去吧
傷心的人最喜歡一個人呆在角落里,安靜的坐著或是聊一通電話。衛青是一個很堅強的女生,堅強會讓人心疼。一次支教她一個人躲在角落里哭了幾次都已數不清記不得了。她沒有因為條件的艱苦而哭泣,也不會因為做不好哪件事而哭泣,更不會因為離家這么遠想家而哭泣。之所以會哭必定是一些無法忍受下去、無法說服自己再堅持忍耐一下的委屈或者是自己身體無法撐住的難受。她說:“以前總以為哭是最懦弱的,所以從不輕易的流眼淚。但是現在想來有時哭未必是懦弱的,可能哭就是一種發泄,一種釋放,一種說服自己堅持下去的勇氣,一種讓自己更加清楚人心、社會的方式,一種敞開心扉的情緒的表達,一種自己更為深刻的認知。”哭了,就好了。現在的她回想當時情形,毫不掩飾的說:“我會心疼,會心疼當時的委曲求全、顧全大局,會心疼當時因為每天因忙碌而留下的憔悴不堪,會心疼那個在角落里泣不成聲的傾訴……不管是否自夸,寥寥數語是寫不清究竟經歷了多少故事,最清楚的人也只會是那個聽自己說故事的人。總之,傷心的事就讓它隨風而逝吧。”
燕去春又來,一曲新詞酒一杯
一次體驗可以說是重新認識了支教,重新審視了支教的位置,總而言之,這是成長,是磨礪,是更加的成熟,是擔當,是處事為人,更是一種思考。支教,何為支教?或許很多人都認為支教就是到偏遠貧窮落后的山區,就是到缺乏教育資源的地方去傳授知識,不錯,支教是去傳授知識,但是否需要給這些需要支教的地方冠以消極的詞匯?再或者是否又有很多支教的活動和組織真正的認識到支教的意義,真正的意義?真的想要改變一個地區的教育,短期的支教所起的力量只能微乎其微。所以,去支教所能帶給他們的不是教給了他們多少課本上的知識,而是帶給了那些他們渴望知道、想要知道的知識,渴望學習、想要學習的東西,同時還有那些當地學校老師所教授不了的知識。了解他們真正想要什么比硬塞給他們什么更重要。支教是什么,是我們給了他們想要的、愿意接受的知識,是在支教的過程中他們所給我們帶來的感動與震撼,是一個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過程,是他們能夠快樂學習和成長的經歷。也是我們得到鍛煉的機會,更是一場難忘的記憶與懷念。
或許這些是想我這種沒有去支教過的人永遠無法理解的,但是卻真真實實所敬佩的,所有經歷的事情總會或多或少的讓我們在某個瞬間明白其中的道理。慢慢成長的道路就是這樣,不斷的讓每一個前行的人跌倒、爬起來,再跌倒,再爬起來,直到在前方遇到一個最好的自己。
最好的未來
路在延伸,風景在變幻,人生沒有不變的永恒,轉身,或許就是另一個新的起點。路上的經歷是風景,在那里的每一天都是一場充滿未知的課,不必悲傷,因為愿你們心向陽光。山的那邊不僅僅是海,未來還等著你們去創造、去期待,此去經年,最好的未來是你們,每個夢想都應該被灌溉,每個孩子也都應該被寵愛,每一個人都有權利去期待,用愛為他們筑造完美現在,這,便是最好的未來。
初心不改,始終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