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記者
【連網】 上一代人崇拜詩人、作家,而我們這一代人崇拜記者。我的心中就有一個“記者夢”,下面我就來說說我和“我的記者夢”之間的故事。
小時候,鄰居家訂了《揚子晚報》,每到黃昏時刻,送報員總會在溫暖橘黃的陽光下去鄰居家送上當天的報紙,我在寫完作業后就會“潛入”鄰居家,看完報紙才心滿意足地回家吃飯。那個時候的我不僅是沉浸在報紙里奇妙的世界里,更對記者這個行業萌生了最初的崇拜之情,我也曾單純地幻想過是否自己將來也能踏上這條道路。
老房子墻壁上搖搖欲墜的“金屬盒子廣播”,每天晚上雷打不動的7點開播的央視《新聞聯播》和后來小學時候的《揚子晚報》,是我探尋得到的大腦中最開始的對“記者”的記憶。她們,亦是淌在我的記者夢里的,最真實的存在。 讀高中后,面對越來越繁重的學習壓力,我漸漸放棄每日讀報的習慣。在各種現實環境下,我與“記者”這份幼時覺得無比光榮而又神圣的職業也漸行漸遠。然后似乎一切都是在冥冥之中注定好了的。在一個春風醉人的傍晚,我從語文老師口中得知了《看見》,得知了柴靜。聯系過去的讀報經歷,我想柴靜作為一名記者還能看見什么呢,這本書不過也就是介紹新聞采訪背后的一些故事,引導教育我們該如何去看待記者,看待新聞吧。
直到后來,我有幸買到了這本書,這才發現自己當初的揣測有多么膚淺。《看見》涉及了許多轟動一時重大新聞,如非典,虐貓事件,真假華南虎,家暴殺人,藥家鑫事件,汶川地震…這些關鍵字曾經震撼了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大多數人會憤慨“藥家鑫該死”,“虐貓沒人性”或者同情家暴中飽受摧殘的婦女,地震中家破人亡的同胞們。然后透過柴靜的《看見》,我才發現一切都不是那么簡單。柴靜作為一名理應當身處新聞外的記者,卻始終堅持把“自己”置身于新聞之中,感受新聞主人公的喜怒哀樂。作為一個門外漢,我看到了柴靜是如何采訪,如何寫作,如何挖掘新聞。
上大學后,我便加入了校記者團,還進入了連云港大學生記者團,在這段時間里接受過一些關于如何書寫新聞稿的培訓,寫過幾篇關于學校相關活動的稿件。現在的我可能還是沒有足夠的基本功僅憑手中一支筆桿謳歌真善美、鞭笞假丑惡。但是我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一步了,我能感覺到自己身上承擔的責任也越來越大了!
在這條我或許不能夠走太遠的路上,我會不斷充實自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挖掘校園新聞,傳播校園文化。 (編輯: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