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紅
【連網】 近日,市各新聞媒體連續刊播“尋找葉欣仁”的報道引發市民廣泛熱議。一邊是13歲孤兒顧志慧“我想用自己的方式感謝他”那熱切而執著的感恩念想,一邊是“眾里尋他千百度,葉欣仁依舊無覓處”這遍尋不著的懸而未決,更有向孤兒再施援手的社會各界強烈的愛之回響,無不叩擊市民的心扉,溫暖港城的每個角落。
一個個線索帶出一次次的尋找,由一次次尋找帶出一次次的感動。從灌南新集代人轉交錢物給孤兒的周先生,到長期資助育才小學43名孤兒的灌南地稅官群體,從新浦萬潤社區10多年如一日資助甘肅貧困兒童的張女士,到灌云穆圩資助孤寡老人及四川孤兒的范先生,更有將援助之手紛紛伸向顧志慧的蒼梧律師事務所黨支部及田樓鄉政府等社會各界……這些潤物無聲的“葉欣仁”群體無不折射出一種港城大地無處不在的溫暖人心、感人至深的人間大愛!
曾幾何時,幫助他人卻給自己惹來麻煩的負面事件頻發,讓有些人得出當今社會人心不古、誠信缺失、道德滑坡、人人自保的論斷,現實中人與人的關系一度被演繹成極端自私的利己主義,且大有一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架勢。
“葉欣仁”現象的意義就在于,它是對現今被人所詬病的人情冷漠論調的有力駁斥,更是對先前類似“詐捐門”等被金錢和利益包裹著的沽名釣譽行為的無情批判。從這個層面來說,即使我們最終找不到葉欣仁,也已非常安慰。因為尋找,讓我們發現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潛藏著的巨大的關愛;因為尋找,激發了更多的人們加入到熱心助人的行列之中,這意義已遠遠地超出“尋找”本身。
細細想來,如果說孤兒執著尋謝恩人的舉動是源自“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深層民族心理,那么,“葉欣仁”的廣泛存在則深刻契合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優秀的思想道德傳統和樸素的人文價值追求。從古到今,君子以實際行動對“予人恩惠而不圖回報”、“以愛己之心愛人”,以及“做好事不留名”、“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美德的孜孜追尋,無不體現著對“仁愛”這個中華文化母題的有力弘揚。
在我市步入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今天,洋溢著文明氣息的“葉欣仁”的出現絕非偶然。它是代表我市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又一重要符號,更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設偉大進程的獨特表征。它以鏗鏘有力的聲音告訴每一個港城人,承擔起播種文明、弘揚文明、推動文明的重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和天職。
如同陽光溫暖身體,關愛溫暖心靈。讓我們與葉欣仁同行,將付出、奉獻、美德與責任相融合的關愛深深扎根于崇高人格境界的土壤,默默地奉獻自己,悄悄地溫暖他人。而后,漸漸地溫暖整個社會。港城大地,必將因越來越多的“葉欣仁”的出現而更加和諧、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