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艷 一平 張洲 黃藝
【連網】“錯別字好像落在米飯上的蒼蠅,讓人看了心里不舒服,我跟文字打了一輩子交道,不管,心里不痛快。”今年79歲的張駿鵬是新浦區路南街道葵花社區的退休教師,晚年生活與錯別字“杠”上了,現為國家一級漢語言文學審校員,省語言文字規范使用監督員,市語言文字規范使用監督員、調研員。他積極“捕捉”公共場所窗口地段的不規范語言文字現象,甘做城市形象的“啄木鳥”。
隨身帶著小本“挑錯字”
張駿鵬與文字打了幾十年交道,對文字格外敏感,一眼就能發現藏匿在各處的錯別字。每天吃完晚飯后,他會翻開當天的報紙雜志閱讀,直至晚上10點才上床休息,多年如一日??吹藉e別字后,他會拿起紅筆標出來,及時把意見反饋給對方,被稱為“錯別字的克星”、“消滅錯別字大王”。
“我學的是中文專業,加之多年從事語文教學,對錯別字特別敏感,對語言文字中的‘微瑕’絕不放過。”身體硬朗、頭發花白的張駿鵬樂呵呵地說。從上世紀90年代初,他就經常把報紙上的優秀文章讀給學生聽,并將發現的語言文字不規范之處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1995年退休后,張駿鵬發揮多年從事語文教學的優勢,為經常閱讀的報紙雜志挑錯,為語言文字的規范使用默默奉獻。
張駿鵬在生活中是個有心人,在平時上街購物、騎自行車、散步、遠足時,總會留心街邊店鋪招牌、各類戶外廣告以及公共場所提示語上的字句,用隨身帶著的小本子記下來。“糾正錯別字是我最大的愛好,也讓我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實。”他邊說邊掏出小本子介紹最近的“收獲”:新浦步行街中街“文化長廊”名人專欄中把“南通張謇”的“謇”寫成了“騫”;蒼梧綠園北門鍛銅浮雕上“糜竺”的“糜”寫成了“麋鹿”的“麋”。
為糾錯沒少遭人白眼
“錯個字算什么,就你認真,多管閑事。”糾錯有時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雖然絕大多數人支持張駿鵬的做法,但也有個別人不理解,為此他沒少遭人白眼。
張駿鵬說,寫錯別字或出現語法錯誤,看似小事,實際上關系到個人、單位和整個城市的形象。比如,郁洲公園石塊上刻著“法令弛,則國亂”的“弛”寫成了“馳”;青年公園南門內“游客須知”中“以防不慎跌傷”的“慎”寫成了“什”等等。他誠懇地說:“這些赫然出現的錯別字,在市民和游客眼中顯得多么刺眼。我們每個人要從自身做起,不念錯字,不寫錯字,規范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作為國家、省和市三級的語言文字規范使用監督員,他每天認真行使自己的職責,查找錯別字,消滅錯別字,規范語言文字的使用。一旦發現錯別字,他立刻向有關單位反映。如果這些單位沒及時改正,他還會一遍遍地去“交涉”,直到改正為止。
義務為社區辦黑板報27載
在葵花社區,張駿鵬義務辦報27年的事,一直被居民津津樂道。通過社區黑板報,他為孩子家長選載文章或自撰文圖,宣傳如何教育好孩子;在社區成立“陽光學堂”,為青少年講授歷史文化、科普知識,輔導寫作文等。
“老有所為,發揮余熱”是張駿鵬的口頭禪。他義務承擔了社區校外輔導員、“五老”網吧監督員,經常組織學生開展講座競賽,獲得家長和學校的好評。他還多次拿出稿費、獎金及部分工資資助貧困生、福利院兒童、農村貧困戶和住院的農村貧困者;積極參加老年志愿者、治安巡邏員、創建巡查員等活動,利用周末對轄區周邊及幼兒園加強巡邏和安全防范,幫助維持秩序、整修坑洼路面、清除小廣告等。
多年來,張駿鵬被《人民日報》、《半月談》、《揚子晚報》等媒體評為優秀評報(刊)員,擔任《人民文學》編外審校員,多次被《咬文嚼字》雜志評為“榮譽校對”,先后榮獲“省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市十佳健康文明老人、市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