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殷少明阿姨,今年62歲,是新南街道海寧社區39號樓二單元102室的居民,殷少明自2002年從市技術監督局退休后,就經常到社區活動室參加娛樂活動,唱唱跳跳,自娛自樂。后來她發現大家都很喜歡聽淮海戲,而她自幼就喜歡淮海戲,就組織了一些淮海戲愛好者,開始排練一些短小劇目,如《馬前潑水》、《罵雞》等在廣場演出。由于演出精彩,符合大眾口味,觀眾也越來越多,有時近千人。
看到這么多人喜歡聽淮海戲,而且淮海戲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弘揚淮海戲,傳承淮海戲,豐富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在票友們的鼓勵下,殷少明于2003年成立了“白玉蘭淮海劇團”,十年來對劇團的舞臺、燈光、音響、服裝、道具、劇幕、布景等方面的投資將近八萬元,劇團演員也從臨時的五六個發展到現在的固定演員十八個。他們排練上演了十幾場大型古裝淮海戲,如《竇娥冤》、《羅帕記》、《珍珠塔》、《三拜堂》、《皮秀英四告》、《小姑不賢》等。精彩的演出不僅讓居民贊不絕口,也吸引了四周的村民,許多鄉村都慕名而來,請他們去演出,下鄉演出一演就是十年。這十年來殷少明每年初一到初六都帶領劇團演員義務演出,先在社區演一場,然后就送戲下鄉,他們慰問敬老院的老人、鹽場工人、漁村漁民。到過連島、寧海、灌東、朝陽、灌云、灌南、東海、開發區、宿城等地,可以稱得上是遍及連云港,劇團在殷少明的帶領下約義務演出了200多場次。
殷少明不求回報,服務大眾的精神,受到廣大觀眾和身邊鄰居的的熱烈歡迎和好評。但家里人有時忍不住會責備她“拼了老命去送戲”,殷少明總是笑著說“總比留著老命等死好啊!別人不用花錢就能看到淮海戲演出,這種感覺才讓我越活越年輕啊!”雖然家里人常嘮叨殷少明少操點心,但她表示還要進一步發揮自己的特長,傳承和弘揚淮海戲,為演員和觀眾創造更好的條件,塑造更好的角色,義務演出更好的節目,在有生之年,要演出1000場,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淮海戲,在淮海大地的每一個角落推陳出新。 (編輯:王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