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敬老大姐蔡從美
【連網】 蔡從美,東海縣光榮院院長。自2000年被調進縣光榮院,捧出了一顆赤誠之心,她12年如一日地服侍革命老人,并研究創造出了一套“家庭式管理,親情式服務”“9個必須”工作法——每天必須有不同的菜肴,每天必須打掃一次房間,每天必須開一次窗戶,夏天每天必須換洗一次衣服,每周必須清洗一次被褥,每季度必須為老人檢查一次身體,老人生病了必須看著老人把藥服下去,老人住院了必須親自守護在床前,老人病危必須送終。她說:“每天不到老人面前轉一圈,心理不踏實”。
在象征著東海縣城市精神的巨型石雕——奔牛西北角100米處座落著一個光榮院。院里住著帶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印記的老人,其中現年85歲的孫興業在一次戰爭中就留下72個彈痕。為了弘揚光榮革命傳統,讓那些開國之臣安享晚年,東海縣光榮院院長蔡從美捧出了一顆赤誠之心,她服侍革命老人12年,12年如一日在老人床前端屎、端尿、擦痰、理發、擦身,其中付出鮮為人知。
服侍光榮老人 勝似生身父母
2011年3月30日早上午9時,曾參加郯城徐圍地區圍阡日本鬼子殲滅戰、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淮海戰役的革命老戰士孫開吉老人逝世。孫老戰爭年代落下了肺結核、肺氣腫等多種疾病,時常休克、吐血、大小便失禁,面對這種連自己兒女也難以近前的癥狀,蔡院長在老人去世前一天還幫他洗衣服、清理衛生。老人病危前夕,她長顧不上吃早飯,她帶領工作人員守護在老人床前,為老人擦凈臉上手上血污,清理被褥和身上大小便,在醫生準備放棄搶救時,懇求醫生不惜一切代價繼續搶救治療,直至親屬趕到。經搶救無效后,惡臭難聞的氣息彌漫整個房間,她帶領副院長劉瑞婷等同志顧不得醫生“易傳染”的告誡為老人整容,讓老人有尊嚴地離去。蔡院長再次用熱水為老人洗頭洗臉,擦洗身體,修剪手指甲、腳趾甲,還給老人換上整套壽衣。老人親屬非常激動,握住蔡院長的手不放,說:“你才是真正的親人,我們謝謝了!”
84歲的三級甲等傷殘軍人張洪明,2007年和2009年兩次突發腦溢血,兩次適逢中秋和國慶兩大節日,蔡從美同志好像已忘記節日,親自在病床前伺候,端屎倒尿、接痰、喂水喂藥、擦身子、翻身等。兩個假日里沒有在家吃過一頓團圓飯、沒有睡過一個踏實覺。老人的病友都夸:“老張攤上個好閨女呀!”等到張洪明老人清醒后,病友才從老人的口中得知,這個不是女兒勝似女兒的閨女竟是院長。如今老人還幸福的生活著。
置身行風建設 情愿受苦挨累
蔡院長以實際行動創建政風行風示范單位,她說:“每天不到老人面前轉一圈,心理不踏實”,因此她從來不逢星期天和節假日。她研究出了一套“家庭式管理,親情式服務法”,每位工作人員負責一位老人,做到“9個必須”——每天必須有不同的菜肴,每天必須打掃一次房間,每天必須開一次窗戶,夏天每天必須換洗一次衣服,每周必須清洗一次被褥,每季度必須為老人檢查一次身體,老人生病了必須看著老人把藥服下去,老人住院了必須親自守護在床前,老人病危必須送終。
2011年10月的一天,從臨沂采購來新的辦公用具,卸車的司機要求增加上樓費用800元,她當即決定自己把幾卡車用品搬上樓,在她的帶領下,院里的職工們手搬肩扛,從下午4點一直搬到凌晨1點,職工雖然都很累但沒有一個人抱怨什么,因為他們看到了自己的院長那同樣疲憊的身影。
因樓房設計和后期裝修的銜接有點問題,2012年9月19日深夜1點多,蔡院長發現三樓的一個老人房間水管管道迸裂,自來水從管道口射出2米多高,房間木地板上的積水小腿深。找維修工人?深更半夜是不可能的!于是,她提起拖把和水桶就開始處理積水,然后帶著值班的員工,兩個人一桶一桶的把水舀干凈,然后再用拖把把老人房間拖的干干凈凈,天已露出了魚肚白,她卻癱軟在地上。
拓展光榮成果,受傷不讓別人知道
人們都知道她精神特別好,可是誰也難以想象她拖著沉重的身體和兩次被摔傷的痛苦經歷。她患有椎間盤突出癥,騎上自行車像個健康人,只要步行,走不出200米,腿就麻木得受不了,就要蹲下來休息。嚴重時,在家做一頓飯,要躺倒沙發上3、4次。她老公心痛地勸道:“咱身體如此糟糕,就不能請假休息嗎?”可她說“一天不退休,肩上就擔負著一天責任,老人如同熟透了的瓜,隨時都能蒂落,如萬一出現服務失誤,那可擔當不起啊!再說你不主動爭取社會重視,光榮院的意義分量就減輕了”。2005年 “八一”前夕,她前往縣煙草局聯系慰問老人事宜,剛走到院門前拐彎處,迎對面闖來一輛摩托車,躲閃不及,她的左腿被撞傷,當時沒有太大感覺,過了兩天后,腿腫得插不進褲管,但還是像沒事人一樣堅持上班。2009年年30晚上,她在單位剛打掃完雪,接到電話有姊妹倆要到光榮院慰問,她急忙出去迎接,因地滑突然失足,造成右臂骨折痛痛難忍,第二天就是春節,她還像往年一樣堅持到院看望老人,和老人一起吃餃子。
精誠之花,結出了豐碩的愛國主義教育之果。12年來,新聞媒體先后數十次派記者專題采訪老人們晚年生活情況,報道各級領導慰問光榮革命老人情況,社會各界前往光榮院接受教育達2萬人次。當地報紙先后以《永遠不能忘卻的歷史》、《但愿國寶永不老》為題整版介紹光榮革命老人以及東海縣開展光榮革命傳統教育情況,營造了濃厚的銘記歷史、不忘國恥、建設幸福東海的良好氛圍。一些中小學把光榮院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縣煙草局連續16年堅持節日慰問革命老人、縣消防中隊、武警中隊、交警牛山中隊、開發區、平明鎮黨委等單位先后多次前往光榮院慰問,縣交通局投資30萬元為光榮院筑路,縣工商勞動者協會組織各大商場經理向革命老人獻愛心。光榮院成為名副其實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連續多年被市縣民政局評為“先進單位”、“先進集體”、“綠化達標單位”、省民政行風建設“先進基層單位”。2012年,蔡從美的事跡被省廳創先爭優領導小組的《標桿》收錄、《江蘇民政》、《東海年度新人新事》等多家刊物予以宣傳,2012年9月,蔡從美被省民政廳和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聯合表彰,享受市級勞模待遇。 劉兆奎 (編輯:王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