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wǎng)】 三間陳舊的磚瓦房,在周邊一棟棟漂亮農家小樓的簇擁下顯得格外的蕭條,昏暗的房間里,除了床以外堆滿了各種雜物,家里除了一臺破舊的老式電視和一臺老式的駱駝牌電風扇外再也找不到一件像樣的家用電器。院子里一個六十左右,滿頭白發(fā)的消瘦老者正拿毛巾仔細擦拭著一個三十上下的年輕人的手,年輕男子乖乖地伸著手,緊閉的雙眼和呆滯的表情,一眼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又傻又盲的殘疾人。這位老者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之一---樊繼志。他身邊這個衣服雖舊卻被收拾得干凈利落的傻兒子就是他三十年前撿回來的殘疾棄兒樊小路。
樊繼志和妻子范益霞這對六十出頭的老夫妻,是海州區(qū)新壩鎮(zhèn)魏口村一對普普通通的農民夫婦。他們近三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撫養(yǎng)盲傻棄兒的事跡在周邊莊鄰中廣為流傳。這兩個樸實善良的生命為我們譜寫了一曲人間大愛的宏偉樂章。
大人少吃一口,孩子就能活下來
1987年5月的一天,一位村民在路邊發(fā)現(xiàn)一個包裹,打開后里面竟是一個被遺棄的男嬰。嬰兒聲音微弱,臍帶尚未脫落,身上還放著一張紙條和10元錢,紙條上寫著孩子的出生日期:“1987年5月18日”,除此以外,再也沒有什么能證明男嬰身份的線索了。樊繼志的母親范永珍當時她覺得這個孩子實在是太可憐了,生下來沒幾天就被遺棄,在征得全家人同意之后,樸實善良的范永珍將孩子抱回了家,并給他起名:樊小路。從此,這個被親人狠心拋棄的孩子又有了一個溫暖的家。可是,誰也不會想到,從把這個男嬰抱回家的那一刻起,樊繼志一家就走上了與苦難相伴的漫漫征程。
當時,樊繼志一家生活條件已經(jīng)非常艱苦,上有年邁多病的父母,下有一雙幼女,小女兒還在哺乳期,家里破舊的房子需要修葺,老老小小幾張嘴等著吃飯。而家里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就是那幾畝薄薄的農田。樊小路的加入,無疑給這個家又增添了新的負擔。面對艱辛的生活,這對堅強而善良的夫妻沒有抱怨。“大人少吃一口,孩子就能活下來。”出于對稚嫩生命的本能的保護,他們寧愿苛刻地對待自己,也要讓孩子吃飽肚子。沒有奶水,范益霞就抱著小路四處去討,幾個月下來,小路吃的白白胖胖,范益霞卻瘦了一圈。一家老小吃喝拉撒需要錢,樊繼志就在農閑時節(jié)外出四處打零工來補貼家用。農忙時節(jié),白天兩人下地勞作,幾個孩子交給年邁的父母臨時看管,晚上回家,忙碌一天的夫妻還要拖著疲憊的身軀照顧一家老小吃喝涮洗。艱辛與清苦一天天打磨著這對善良又堅強的人,看似貧瘠的家因為他們充滿了融融的溫情。
然而,命運之神卻再一次和他們開了個玩笑。他們漸漸發(fā)現(xiàn)小路不會說話,大小便失禁。小路竟然是個雙目失明的癡呆兒童!這個事實無異于在樊繼志一家的頭上炸了個響雷。有人建議,趕緊把孩子送福利院算了,這樣就省心了。此時父親樊金生已經(jīng)去世,平日樊繼志夫妻二人要下田干活養(yǎng)家,已經(jīng)高齡的范永珍照顧5個孩子的吃喝拉撒就顯得非常吃力。特別是身體殘疾的小路更是需要專人照料,不能離開半步。日子已經(jīng)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夫妻倆實在是沒辦法了,就商量著把小路送到福利院,他們考慮到福利院有專人照料小路,這樣好過放在家里。
到現(xiàn)在,一提起當時把小路送到社會福利院的情形,夫妻倆就不禁老淚縱橫。父親樊繼志哽咽地說:“家里當時實在是沒有辦法了,要不怎么也不會把撫養(yǎng)那么多天的娃,送到福利院呀”。可是把小路送到社會福利院沒有幾天,他們就接到福利院的通知,說小路在福利院里整天整夜的哭鬧,攪得福利院上上下下不得安寧。思子心切的夫妻倆連忙放下手頭的農活騎著自行車趕到40里外的社會福利院。一進福利院大門,他們就聽到一個孩子的哭鬧聲音,這個嘶啞而熟悉的聲音讓他們的心一緊,一進房間他們就發(fā)現(xiàn)小路被綁在小床上,渾身上下沒有一點干凈的地方。因為看不見,這個可憐的孩子只能徒勞地用力掙扎,鼻涕眼淚糊了一臉。原來福利院為了防止小路亂跑亂動就用布條將他綁在小床上。這一刻,夫妻二人兩顆已經(jīng)備受煎熬的思念之心再也抑制不住了,他們連忙解開繩子把小路摟進懷里,一家三口抱頭痛哭起來。原本把小路送到社會福利院就是為了能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顧,可是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孩子在福利院生活的情形比家里還要差,夫妻倆一合計就把小路再次帶回了家,他們決定再苦再累也不能讓這個可憐的孩子再受委屈了。從此,小路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雖然貧瘠卻充滿溫暖的大家庭。
再忙再累也不能讓兒子受苦
“農忙時分,不管地里的農活有多忙,每到飯點,媽媽總要趕回家不顧勞累為弟弟做飯,媽媽總是先嘗好飯菜的溫度,再喂給弟弟。弟弟有時候深夜里,睡不著就起來四處敲擊東西,媽媽就一直陪著他,哄著他慢慢睡著……媽媽對弟弟的照料可比對我們好多了。”大女兒樊士梅回憶說。
“他們一家老小對小路的照料真的是讓人說不出半個不字來,每年冬天,我經(jīng)常看見他媽媽冒著嚴寒在河道邊為孩子洗涮弄臟的衣褲,手上處處都是凍瘡,腫的跟饅頭似的,卻沒聽她有過一句抱怨。這孩子真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啊,真是難得呀……”鄰居顏士霞豎起大拇指,動情地說。
再忙再累也不能讓兒子受苦,這是范益霞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從抱回家一直到十一二歲,小路都不能自己獨立進食,一天三頓基本都要靠別人喂,一頓飯吃半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是常有的事。等把小路喂飽了,桌上的飯菜也都涼透了。這些年來,范益霞很少吃到一口熱乎乎的飯菜。因為失明加上智力障礙,小路經(jīng)常亂走亂撕扯東西,一不小心就碰到哪兒了,或者把東西砸了,幾十年來,家里被他打碎的物品不計其數(shù)。有一次,家里人沒注意,他在屋里亂摸亂扯,竟然扯到了電線,差點引起了火災。幸虧發(fā)現(xiàn)得早,才免去了更大的損失。為了避免小路受到不必要的傷害,樊繼志夫婦收起了家里所有潛在的“危險品”,他們寧愿自己多麻煩,也要確保小路的安全。
照料一個又盲又傻的孩子,其間的種種繁瑣一般人一個月兩個月可以承受,但是幾十年如一日的無怨無悔,讓我們看到了樊繼志一家超越了普通人的那份耐心那份包容以及那份深沉無比的摯愛之心。
只要活著一天我們老兩口就照顧兒子一天
沒日沒夜的操勞,使得樊繼志、范益霞夫婦疾病纏身,樊繼志患有高血壓、腦梗阻,范益霞患有腰間盤突出。隨著年齡漸長,無論是干農活還是照顧樊小路,兩人都開始力不從心了。兒子和小女兒還未成家立業(yè),雖然有鄉(xiāng)鄰幫照應著,上級有什么幫扶資金村兩委也會最先考慮他們家,但畢竟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實質問題。貧困的生活狀態(tài)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實在不行,我就帶著小路要飯去。”范益霞抹著眼淚說。
如今,隨著小路年齡增大,樊繼志、范益霞夫婦眼看著自己日漸衰老,照顧起小路來越來越吃力,他們漸漸開始為自己百年之后樊小路的生活問題發(fā)愁了。“我真害怕哪一天病倒起不來,就沒人照顧這個孩子了。”樊繼志說。“要不是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我怎么舍得讓小路離開自己?”范益霞飽經(jīng)風霜的臉上都是無奈與不舍。“這孩子很仁義了,我累得不想動的時候,他也不亂跑,就貼著我。誰對他好,他一肚子數(shù),從來沒故意給我添過亂。有時候看著他在那笑,我就想,要是他是個正常的孩子,該有多好啊!”范益霞說著說著,眼淚又掉了下來。她身邊的樊小路雖然看不見,卻仿佛感知到了什么,竟然伸出手到范益霞的臉上摸了摸,嘴里還嗯嗯啊啊地說這些什么。范益霞慈愛地摸了摸小路的頭,滿眼的心疼。“我現(xiàn)在就想著,趁著自己還能動,得趕緊給孩子找一個好歸宿,這樣我也能放心地閉眼了。”那份發(fā)自心底的母愛讓這位被歲月折磨的憔悴不堪的農村婦女閃現(xiàn)出一種逼視人心的力量。“只要我們老兩口活在這世上一天,我們就要照顧好小路一天。”三十年來,他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辛苦操勞了大半輩子,這對夫婦現(xiàn)在唯一簡單的希望就是社會各界能伸出援手幫幫樊小路,讓這個癡傻的盲兒子有一個幸福的歸宿,這樣兩位老人也就可以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