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夕陽西下,東海縣石梁河鎮海陵湖上游,古老的碼頭邊上,一雙深邃眼眸凝視大橋上過往的車輛,透露出欣喜和淡淡愁絲……
周作順,今年61歲,一位在南辰渡口擺渡22年的擺渡人,如今在家頤養天年,閑暇時候他還會到過去到老渡口坐坐,看著新修大橋上的車輛回憶過去。上個世紀80年代初,石梁河水庫每到七八月份就洪水泛濫,上游的原南辰鄉被一條500多米長的支流分割成兩半,南北兩岸的村民要是互相走動,或者孩子到鄉里去上學,要多走50多里路,繞到山東省臨沭縣,經過一座大橋才可以通過,給附近的村民帶來交通不便。
1983年左右,附近的打魚村民開始用自家的漁船“抄近路”,在疾風浪里渡過那500米的水路。慢慢的,有的村民看到了一條發財路,擺渡村民,由于是船小風大浪急,加上管理無序,風險性大,1988年原南辰鄉領導及縣水利部門的航監所看到這樣情況,加強對小船的管理,找到了當時擺渡技術最好,為人老實的周作順簽了5年的合同,經過考核,老周也有了自己的航運證。1991年擺渡一個學生5分錢,一個大人1角錢,帶自行車的2角錢。但是周作順還是每天風里來,雨里去,頂嚴寒冒酷暑,任勞任怨地當好“擺渡公”。最難的夏天和冬天,夏天洪水季節,水勢兇猛,稍有不順就造成渡水危險,周作順總是每天早上做好渡船的檢查工作,然后小心翼翼的擺渡,由于水位經常變換,一夜之間可以漲落一兩米,到了岸邊,周作順經常跳到水里把船上的人一個一個背到岸上,一天下來腰酸腿疼,有一次下了大暴雨,一夜之間山東客水傾瀉而下,原來的碼頭被大水淹沒了,周作順頂著惡浪大風把船開到南岸,送學生上學到了岸邊時候一個大浪把船身打的左右搖擺,船也靠不上岸邊,周作順沒有絲毫猶豫,把攬勝纏在腰,跳下水里游到岸邊,和岸邊的群眾一起奮力把渡船拉倒了岸邊,船上的孩子的孩子得救了,周作順累了躺在地上起不來。冬天,他要先用工具把冰砸開,然后開船來回幾次把航道疏通。據他自己推測,22年間周作順渡過的群眾近百萬,沒收錢的村民、學生有10多萬,少收擺渡費用近15萬元之多,被當地群眾親切稱為“最美擺渡人”。
歲月如梭,時光荏苒。轉眼到了2006年,南辰大橋開始修建。修橋的過程中周作順還是開著他的渡船渡著兩岸的村民,2008年大橋通車。周作順的渡船停了,他也失去了他摯愛的工作。每天他迷茫著,看著人來人往的車人,心里既開心又不適應,開心的是南北的村民不用再從渡口過往了,難受的是閑下來的他不知道該干嘛了,他又撿起來過去打魚手藝,和妻子謝士田搖著小船,灑下漁網,收獲著起魚時候的快樂,只是在無人的時候他回去過去的渡口,那間小房子門口去坐坐,那里有他的記憶,有他的夢想……
東海縣石梁河鎮黨委辦 傅本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