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者 楊銳冰 實習生 張晨晨 通訊員 曹延萍 薛玉萍
【連網】 她們三人平均年齡70歲,按理說應該在家享受天倫之樂,卻因為心懷感恩,結伴幫扶年逾九旬的老人和其患病的女兒。近日,九旬老人佘守愷,親自送上錦旗,以示感謝。
為哪般:九旬老人打的送錦旗
前不久,91歲的佘守愷老人蹣跚地走出了家門。她懷里抱著三面錦旗、乘上的哥邱師傅的車趕往我市第一代雷鋒車手李保英家中。
十幾分鐘后,車子緩緩停在了李保英老人家門口。正忙著家務的李保英看到她,忙上前攙扶:“老姐姐,您這么大年紀了,怎么還跑來看我?”
老人緊緊握住李保英的手,激動地說,“保英啊,我做了三面錦旗,一面送給每天義務接送我的邱師傅,一面送給你,另一面是送給瑞娟她們娘倆的,但我找不到她們家,還請你把這面錦旗贈給她,并代我謝謝她娘倆對我們的照顧!”李保英聽后,感慨萬千。
佘守愷口中的“瑞娟娘倆”是謝淑云和郭瑞娟,謝淑云今年78歲,郭瑞娟61歲。她們曾跟隨“第一代雷鋒車手”——71歲的李保英,每周雷打不動地去幫助佘老太娘倆,幫她們整理家務、燒菜做飯,還帶著佘老太患病的女兒去醫院打針,盡心盡力。
這一切,佘老太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真情意:母女跟隨雷鋒車手獻愛心
佘老太的屋里到處堆放著舊報紙,鍋碗瓢盆也很久沒清洗了。這是郭瑞娟第一次到佘老太家時看到的情景。由于佘老太的女兒也已70多歲了,且患有精神疾病,每天只能靠九旬老母照顧。隨著年齡的增長,佘老太漸漸力不從心,母女倆的生活起居成了大難題。
“沒有李姨,我們不可能幫到佘老太一家。”郭瑞娟說。原來,一年多前,佘老太偶然在報上看到有關李保英熱心助人的報道,遂輾轉找到了她,說明了自己的困難。李保英當即答應了。“因為李姨跟我媽是一個黨支部的,關系特別好,她就找到我媽,問她要不要一起照顧佘老太。我媽不僅爽快答應,還把我拽了進來。”郭瑞娟也非常熱心幫助佘老太母女倆。
那一天,她們把佘老太家徹底打掃了一番,先是把舊報刊進行了分類整理,捆成捆,賣給了廢品收購站;又花了兩個多小時清理垃圾、清洗餐具,并為母女倆做了她們愛吃的南瓜餅、米糕和酒釀。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佘老太家里的下水管道堵塞嚴重,郭瑞娟毫不猶豫,挽起袖管,親自清淘。“像個老爺們一樣!”李保英如此形容她。
后來,由于郭瑞娟的父親身體不好,謝淑云便不能經常過去照顧佘老太,但郭瑞娟在母親的囑托下仍跟著李保英堅持照顧佘老太。
最感懷:夕陽無限好 擎起半邊天
幾位老人已經到了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卻因為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走到了一起,共同關懷九旬老太和其女兒。
有一次,李保英在搬運報紙過程中,不慎摔傷了膝蓋,鮮血直流,可她卻始終瞞著佘老太,堅持照顧佘老太。
無獨有偶,前幾天,李保英又因為鼻部一個血管瘤破裂住了院。佘守愷不知情,就打去電話:“你們是不是不管我了?”李保英對自己的病情只字不提,而是佯裝高興,樂呵呵地安慰:“老姐姐,怎么會呢,有困難的話,我和瑞娟會隨時趕到!”站在一旁的子女禁不住調侃:“媽哎,你都要人照顧了,還想著照顧別人!”每每此時,李保英就會小聲嘟囔:“你小點聲,小點聲!”
無論刮風下雨,每周三下午一點鐘,街頭都會出現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年齡稍長的老人騎著小三輪車,車上會擺著一口平底鍋和一袋玉米面團;另一個則騎著自行車,車上會掛著一些補品。她們緩緩地騎行,穿過喧鬧的街頭,四十分鐘后,她們敲開了一個老人家的房門,“老姐姐,我們又來看你了!”
幾位老人相扶相攜,其樂融融,等到她們返程時,夕陽紅了半邊天。 (編輯:王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