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銳冰
【連網】 她上有年邁的公婆要侍奉,下有兒女上學要開銷。面對貧困兒童、殘疾家庭,她堅持12年如一日捐出自己的全部工資,挽救了一個個瀕臨絕望的家庭。她就是灌南三口鎮防保所副所長、優秀共產黨員李先菂。去年,她被灌南縣委宣傳部、縣文明辦評為“十佳道德模范標兵”。
12年堅守承諾 資助殘疾人完成學業
1988年,李先菂從灌南衛校畢業,分別在灌南縣二院、花園等5個鄉鎮的基層防保戰線上工作了26個年頭。
在平日里的防保工作中,李先菂接觸的都是社會最底層的百姓。群眾的疾病、痛苦和困難,時刻牽動著李先菂的心。看見別人的日子過得苦,李先菂總是會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對方。
2000年10月的一天,李先菂來到灌南縣新安鎮大廟村排查精神病人。在那里,她見到了19歲的重殘人王茂凱。他自卑的眼神、父母絕望的表情,深深觸動了李先菂。
“我當時就想,不能讓這個家庭就此沉淪下去,一定要幫助他!”第二天,李先菂就用自己當月的全部工資,給王茂凱買來很多營養品、學習用品和勵志書籍。在王茂凱的家里,李先菂給他講殘疾人的勵志故事,并鼓勵他的家人勇敢面對,重樹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12年來,李先菂堅守自己的承諾,資助了王茂凱的生活與學習費用,并幫助他通過了成人自考。久違的笑容重新回到這家人臉上。李先菂看了甜在心里,“這是我12年付出得到的最大回報!”
愛心一路播撒 每月捐出全部工資
2003年,李先菂剛調到花園防保所不久。下鄉排查時,她無意中聽人說起夏莊村一對姐弟。“因為家庭矛盾,姐弟倆的父親被母親誤傷身亡,母親入獄,姐弟倆面臨輟學的困境。”聽了這件事后,李先菂特別心疼姐弟倆,沒和家人商量就自己趕到這戶人家,主動承擔起姐弟倆的學習費用。
每到逢年過節,李先菂就會提前準備好姐弟倆吃的、學習用品和新衣服,并送上5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現金。“我解決的不僅僅是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后顧之憂,而是讓他們能感受到失去的母愛。”這一資助,就是8年。
2010年7月,李先菂調到了三口防保所。她聽說新安鎮的王麗夫婦,因為在給腦癱兒的治療與照顧上產生矛盾,面臨著家庭破裂。李先菂當即決定,每月捐出500元,讓爺爺奶奶在家照顧腦癱的孫子,讓王麗夫婦外出務工掙錢。
面對眾人非議 堅持資助苦難家庭
李先菂的家境并不富裕。她的每個月工資也十分有限。在家庭經濟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李先菂依然堅持資助別人。很多人說她傻,但李先菂卻笑笑說,“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每當我看到幫助過的人生活一天天好起來,那種心情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
幫助別人,李先菂心里踏實、高興。有一次,公公生病住院,急需用錢,丈夫和李先菂商量能否暫停捐助,等家里經濟條件好點再捐。李先菂回答說:“再苦再累也要堅持履行承諾!”
2005年春節前夕,李先菂拎回大包小包的食品、新衣服。女兒看到后特別開心,以為是媽媽置辦的年貨。沒想到,這些都是媽媽為資助姐弟倆置辦的。女兒當時就流下了委屈的淚水。李先菂告訴孩子,媽媽幫助的姐弟沒人照顧,太需要這些東西了。在孩子的淚水中,李先菂將年貨送走了。
“我的能力有限,能為社會奉獻的也只有這么多。我只想默默地去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別人,不需要榮譽的光環。”李先菂說,自己有一個夢想,希望依靠自己單薄而又頑強的雙肩,幫助更多不幸的家庭,讓他們的生活好起來。對于李先菂而言,奉獻,是一種幸福感。 (編輯:王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