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7月28日,在江蘇連云港板橋街道張艞村的“喜多多”生態園里,圍繞臺風天氣對南美對蝦收獲出塘的影響,12位鄉土人才、種養大戶各抒己見、各亮高招,一場充滿鄉土氣息的“頭腦風暴”,讓即將到來的豐收季更加高效有序。
張艞村面積2.8平方公里,擁有土地資源3400畝,魚塘2400畝,農業資源豐富、優勢明顯。近年來,張艞村結合自身實際和發展需求,在陣地建設、典型推送、產業引領等方面,不斷為本土人才提供平臺、拓展空間。從新世紀初期的負債400萬,到2020年度集體年收入突破1000萬,該村從特色農業起家,蓄力發展二三產業,成功實現翻天巨變。
板橋農業資源豐富,特色農業成為支柱產業
選角領路助鄉親
在老書記祁德金的工作簿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走訪種養大戶時搜集來的意見建議,正是這由腳板匯成的集思廣益,讓張艞村走上了生態立體農業的致富道路。
鄉土人才引路立體農業得到長足發展
老書記的工作方法延續至今,張艞村黨支部總會在農閑時,走村串戶,更新維護鄉土人才庫、學員需求庫及外出求學務工青年名冊,以“兩庫一冊”為基礎,開展實習活動,跟蹤幫帶實效,發掘后備力量,保障本土人才接續成長。特別注重在關鍵領域、重要節點發揮鄉土人才攻堅克難的模范帶頭作用,疫情最嚴重的時期先后組織在冊鄉土人才、種養能手20余位,深入生產一線,搶抓時節助力復產復耕;針對農村婦女這一勞動力群體,推進“巾幗精英”養成計劃,依托村企共建優勢,動員企業中的能工巧匠、技術專家、管理行家訂單式開設培訓班,精細化程度較高的村企共建加工企業里,一半以上的專業技術崗提供給了培訓班走出的婦女同志,實現了精準培訓、精準就業。
搭臺亮相聚鄉愁
為更好地凝聚家鄉建設力量,樹立強富美高信心,張艞村堅持特色為先、差異布局,廣泛聽取“三帶”能手、非遺傳承人等鄉土人才意見建議,啟動“滄海桑田話鄉愁”陣地提升工程。
今年新建成的村史館受到了村民的喜愛,在這里可以看到大家的共同回憶。村史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黨建引領、村企共建寶貴經驗,集中展示從經濟落后到全市“十強”的崛起之路,成為凝聚鄉愁和共識的優質平臺。與此同時,張艞村還積極打造實訓基地,在苗圃種植、魚蝦放養等工作實景現場,為學員講述產業發展、技術革新歷程、傳授生產實戰技藝。此外,村企共建企業里建設的鄉愁講堂,也通過名師講堂、技術論壇等吸引了一批從農民變身工人的年輕人聚集暢談。三大類平臺均建立相應規章制度,明確專人負責活動組織策劃,成為聚才聚智的主陣地。
對口扶持振鄉音
除了本土培育做好傳幫帶,村黨支部還抓住一切機會引鳳來巢。聚焦擦亮農特招牌、工業品牌,依托“萬企聯萬村”等政策利好,張艞村黨支部赴蘇南、山東等地參加各類交流結對,力求為高速發展的新農村找到更堅強有力的智囊團隊。
2000畝魚蝦養殖實訓基地為農業生產輸送新鮮血液
從地頭到實驗室,年輕人成長在二三產業奮進路上
千萬小康村積極為本土人才、創業先鋒,從資金、技術、平臺等方面按需開展“硬核”支援,切實從集體產業可持續發展出發,搭建起人才工作新格局,讓張艞村成為人才興業的強大依靠。依托喜多多等農業項目,探索高效魚蝦混養等新技術,實踐“企業+合作社+農戶”新模式,為人才提供干事創業優質平臺;邀請種養大戶走出去、引進來,投入資金幫助開展訪學交流、參觀學習,共同資助高端新品類的研發及電商銷售渠道的搭建,切實以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成果夯實鄉村振興物質基礎,為人才引進和人才成長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通訊員 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