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一座城市有水環繞,就會蘊含靈秀。
如今,坐著游船穿行在西鹽河上,兩岸樹影斑駁,高樓林立。槳聲燈影中,一幅娟秀柔美的畫卷徐徐展開。
鹽河兩岸承載的不僅是鹽和物,還有千年的歷史文化和悠久文明的宏偉詩篇。東、西鹽河之間,是城市的中心,流經兩灌,歷經滄桑巨變,見證城市發展。
隨著連云港被納入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體系,鹽河的每一寸發展,凝聚了港城人的奮斗精神,更濃縮了生生不息、與時俱進的運河精神。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鹽河,建設好大運河文化帶,值得每一位港城人思考。
鹽河生態彰顯城市文明高度
“這是我去河邊散步時隨手拍的,看畫面太美,忍不住發了朋友圈。”時值歲末,在攝影愛好者宣先生的朋友圈里,東鹽河保持著天藍、水清、岸美的基調。而在幾年前,這里的生態環境卻堪憂。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運河沿線地區生態環境遭受著污染物排放量增加、航運與農業污染等破壞。作為聯通大運河的重要支線,鹽河兩岸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上世紀90年代,高速公路興起,鹽河的航運力漸漸衰微,千年繁忙景象不再呈現。隨之而來的是無人顧及修繕和維護,河流的水質逐漸變黑變臭。”文史專家周清明說。
“河湖不僅是生命的源泉,還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座城市文明的象征。”連云港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解決包括鹽河在內的水系污染問題,連云港決心把生態文明融入城市文明建設中。近年來,港城以消除河道“臟、亂、差”為目標,通過控源截污、清淤活水、水系聯通等綜合治理推動水體生態修復。累計投資超過3000萬元,在東、西鹽河等河道實施4萬平方米水生態凈化工程;持續發揮“河長+流域長”、聯合執法等機制,加強水環境監管;把呵護生態的“顏值”變為“金山銀山”的價值,鹽河古韻再現人間。
如今,綠色成為連云港高質發展的鮮明底色,東、西鹽河的華麗轉身成為最恰當的注腳。“山清水秀是最大民生,做好水環境文章,不僅可以改善城市形象,還能讓民眾享受到生態紅利。”連云港文史專家徐習軍感慨。伴隨著連云港被納入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體系,使命感更促使港城加快改善水環境,助推綠色生態長廊建設,彰顯一座城的文明高度。
守護鹽河遺產推動城市發展
今年6月,在揚州三灣古運河畔,一座整體采用巨型船只造型的博物館矗立起來,它就是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通過1萬余件(套)展品,全面反映了大運河歷史概況、現今狀態和運河沿岸美好生活。”文史專家馬鑒堯介紹。
實際上,除了揚州,運河沿線城市泰州、淮安、鹽城等地,都在搶抓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這一歷史機遇,結合地區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優勢,建立主題博物館,彰顯各自的運河氣韻和城市魅力。
“我市有著眾多跟鹽河密切相關的歷史文化遺產,足以支撐一座鹽河博物館的建設,用以呼應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講好鹽河與港城的故事。”馬鑒堯說。
如今,鹽河古韻猶在、新風漸起,港城文化產業也隨之蓬勃發展。一條街道,一塊石碑,一段古曲,一種技藝……都是一座城市記憶的具象表現,是一群居民生活的舞臺。它們都有動聽的故事,是一座城市的活化石。而在另一位文史專家劉鳳桂看來,則有著更為清晰和宏觀的保護傳承體系。
劉鳳桂說,鹽河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大部分,除建立博物館集中保護和傳承之外,還需更完善的機制和運作手段。他說:“物質文化中建筑形態的修繕保護是第一位的,鹽河兩岸的古代河道、橋梁、建筑、古民居村落等,應是重點。我市應明確這些遺產和關聯資源的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做好沿線重要文物考古、研究和認定,系統建立文物保護檔案。針對鹽河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各種手工工藝、歌舞曲藝、方言飲食等,我市要通過確定非遺傳承人、建立非遺傳承基地,搶救性保護瀕危項目等手段,來進行保護和傳承。”
“守好鹽河遺產,是打造歷史文化名城的一部分,也是為新時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劉鳳桂說道,除保護和傳承,更應推動鹽河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多角度挖掘和展示鹽河風光帶文化內涵和現實價值;努力聯動相關節點城市,打造大運河“天下淮鹽”特色旅游圈,使之成為港城全面發展的動力引擎。
這樣的創新案例數不勝數。日前,隨著最后一段瀝青路面鋪設完成,總投資2000萬元的灌南縣鹽河體育休閑公園也將竣工開放。而開辟生態旅游區、文化藝術區、城市活力核以及郊野綠肺區等創新手段,在鹽河兩岸正逐步成為常態。如此孕育而出的東鹽河河濱公園、老新浦風情街區、灌南五龍口水利風景區等,正將自然生態與人居環境相結合,將保護傳承與文旅消費相承接,賦予鹽河以新的生命。
鹽河水系帶來歷史發展機遇
作為鹽河沿岸的鄉鎮,灌南縣張店鎮曾歷經衰落,而近年來,該鎮緊扣“產業富鎮 農業強鎮”工作目標,立足境內水質好、水資源豐富等優勢,把稻蝦產業作為一項支柱產業列入脫貧攻堅規劃。其中,馬臺村發展規模稻蝦共養1500畝,全村有3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稻蝦種養產業,逐步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作為滋養了港城大地千百年的鹽河水,它的存在,就是一部鄉村城市變遷史。”連云港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鹽河兩岸,自古就分布著枕河而居的古聚落、古民邑,如史前的大伊山遺址、秦漢時期的朐縣古城、唐宋時期的石湫鎮。南宋初黃河奪淮后700年間造成蘇北新生大片土地,隨著新移民的到來,鹽河沿岸涌現一大片新的鄉鎮,如張店、新壩等。
“挖掘和展示鹽河文化要有大的格局觀和歷史維度,要追本溯源,即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助力城鄉一體化發展。”劉鳳桂說,鹽河周邊整體上留下的靜態遺存多、活態文化少,沿線鄉村狀況更是如此。如何秉承“活態、生態、動態”的保護與利用理念,把遍布于鄉村的鹽河歷史文化遺產活化起來,成為當前連云港思考的問題。
“張店鎮的做法值得贊賞。”劉鳳桂說,鹽河文化遺產要與鄉村振興統籌起來,就需要依托鹽河沿線的水、文化、生態、農業等資源,發展一批富民產業;從沿岸小城鎮做起,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支點,打造好特色小鎮;堅持實事求是精神,力求保持其故有的歷史文化特色,使美麗鄉村的景觀形象和生態環境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
“鹽河,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積淀的不僅僅是一段歷史,更以一種精神流芳于世。”連云港作家盧同根在他的文章《走近淮鹽文化》中如此感慨道。
正如他所說,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需要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并豐富大運河精神,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內生精神動力。在此過程中,既要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又要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千年大運河“活”起來,煥發新的生命力。
目前,江蘇正在舉全省之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公園建設,讓大運河這一寶貴遺產重煥生機,以此推進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如今,以鹽河水系為主體的新型城鎮化體系已經形成,這些城鎮猶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鹽河兩岸。隨著我市加入運河“朋友圈”,港城將迎來巨大的歷史發展機遇。借助全國大運河文化帶這一平臺,港城將在全國乃至全球的舞臺上展現屬于自己的“運河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