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下午3時,隨著運行、維修、核能供氣等部門組成的檢查組一行人完成凝汽器工程改造確認,核能供汽項目工藝管道改造負責人王兆紅安心地將凝結器管道轉交給運行部門負責人。
在江蘇田灣核電常規島廠房,我們見證這個時刻。跟著檢查人員,我們第一次看到凝汽器內側。王兆紅介紹:“在這里工作最大的難點就是作業空間狹小。此次改造所需要的管道焊接位置距地面高度僅1.2米,最低僅25厘米,這就意味著焊接師傅在焊接管道下部時,只能躺在地上進行。這對焊接師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基本上每工作2小時就需要出來休息一下。”由于凝汽器內部相對封閉,無法自然通風,只能采用上下2個風機對通道進行不間斷強制通風來保證其內部具備作業環境。“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檢查里面的氧含量,確保施工人員安全。”王兆紅說。
在蒸汽供能項目中,這樣的突擊攻堅故事有很多。
在田灣核電3號機組閘門井連通孔改造工程現場,項目負責人顧延臻給我們講述了攻堅閘門井改造的故事:
3月19日19時31分,田灣核電站3號機組閘門井閘門順利合閘,核電機組和外部的海水分隔完成。
3月20日凌晨,8名鋼平臺吊裝人員來到現場,他們要將早前預制的鋼平臺吊裝順利下放至計劃標高-7米的位置上。
此前,蒸汽供能團隊已經進行多次沙盤推演,考慮了各種可能出現的不利因素。雖然如此,夜間起重作業光照條件、海生物附著、原結構的尺寸變化都給這次吊裝帶來了很多不確定因素。經過2個多小時的“輾轉騰挪”,一座30平方米的鋼平臺順利吊裝到合適位置。
3月20日凌晨4時50分,8名施工人員進入閘門井內部作業,歷經4個小時,整個鋼平臺作業面固定完成。隨后,施工人員需要在閘門井1米厚的側墻上定位好18個開孔的位置。每個連通孔里需要開128個植筋孔,鉆一個孔平均需要20分鐘。因為人工體力消耗巨大,平均2小時就要換一撥人,以保持24小時不間斷。
歷經160多個小時,完成放線、墻體開孔穿線、墻體切割、吊運混凝土塊一系列操作。26日17時,田灣核電3號機組閘門井連通孔改造工作提前計劃時間2小時完成全部工作任務,為項目后續取水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次改造中,還有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就是完成22500余米電纜敷設。這根電纜規格每千米重7821公斤,粗算一下,總重約12000斤。由于廠房內廊道路徑曲折,電纜整盤進入并不現實,僅能采用人力傳遞的方式進行。為此,該項目機電方面負責人余成恒組織160余人通過接龍前進推進敷設。經過6個小時不間斷鏖戰,電纜終于敷設到位,為能源站廠房供電創造了前提條件。
“通過200多個小時的奮戰,該項目閘門井改造、主蒸汽系統管線等接口改造、儀控電纜敷設及儀表管安裝、凝汽器改造順利完工。”回顧這一過程,江蘇核電維修支持處副處長(主持工作)李燁剛長舒了一口氣。(周瑩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