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54項發明專利,其中1項被國家電網公司收購,4項被應用到江蘇省帶電作業工作中,這是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供電公司帶電作業班班長陳繼祥的發明“成績單”。18歲接父親的班時,陳繼祥只有初中學歷。37年來,陳繼祥扎根生產一線,敬業愛崗、樂于奉獻、大膽創新,在一個個微小的細節中發現可以改變的空間,讓工作變得更加高效,成為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獲得者。
初中畢業,擁有54項發明專利
1986年,18歲的陳繼祥初中畢業,他從父親手中接班,成為連云港市東??h供電局一線員工,從此與電力行業結緣。如今的陳繼祥帶領的團隊獲得各項發明(專利)79項,個人擁有54項發明專利,其中1項被國家電網公司收購,4項被應用到全省帶電作業工作中,特別是《絕緣電動扳手》獲得“實用型科技創新成果”。今年,他又向國家專利局遞交了1項關于一種新型帶電作業便攜平臺項目的專利申請。
“每次在工作中遇到難處,我是睡不著覺的,要么設備需要改進,要么方法要換,總之不怕失敗,多嘗試幾次,總能成!”陳繼祥說。
20世紀90年代,東??h供電公司為了清理電力通道,購買了一批汽油鋸。由于經常使用,汽油鋸損壞特別快。陳繼祥大夏天悶在庫房里,拆了裝、裝了拆,不懂就去看書琢磨。最后,他將工區損壞的4臺油鋸全修好了。從那以后,24個鄉鎮供電所都來找他修理油鋸,僅此一項他就為企業節省修理費用數萬元。
多年來,陳繼祥利用業余時間自學獲得大專學歷,閱讀大量技術書籍讓他嘗到了甜頭。融合了配電、無線電維修、機械維修等多門專業知識,陳繼祥自我“修煉”成了一名多產的“發明家”。
超越平凡,用心之處必生智慧之花
2002年,東??h供電公司首次成立了4個人的帶電作業班,陳繼祥任班長。面對專業知識的空白、設備的匱乏等困難,陳繼祥帶領班組成員迎難而上。
陳繼祥搜集難點、關注細節、摸索創新路子,帶領一班人從最簡單的帶電搭火入手,硬是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難關。他研制出的“智能電流測試儀”,對比一年后日本出產的同類設備便宜1萬余元,其性能和安全性毫不遜色,這為企業節約了一大筆費用,填補了專業技術空白。
“我們的工作其實很普通,但是就在看似簡單的工作中,就能找到創新的點子。”2022年11月,陳繼祥在工作中發現,老式線夾由于模具款式舊、縫隙大、防水性差,對新型各類導線夾持度不夠理想。他立即著手改進,升級改造線夾絕緣材質和開口角度,并在絕緣層外面各加裝一層導電壓板,中間用2根螺絲固定。在實際使用中,這款新型絕緣開口線夾運行可靠、安裝快速,適用導線范圍更大,還有一定的防水效果,能有效降低線路運行故障。今年4月,該新型線夾取得國家發明專利。
以身示范,個人工作室持續升級
今年,陳繼祥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這些年來,他先后獲得國網特等勞模、中國好人、江蘇省勞模等60余項榮譽獎項。他總說,肩膀上的責任更重了,不能只自己埋頭創新,還需要帶領更多的青年人參與進來。
4月23日,在東海縣高新技術開發區10千伏富華線帶電搭接現場,陳繼祥帶領青年創新團隊對開口線夾進行實地操作。他密切注視著班組成員每一項操作步驟,指揮成員順利完成該項作業。“青年員工們越來越主動參與到創新活動中,發現創新點、研討論證、動手制作,他們成長的速度讓人驚喜。”陳繼祥說。
2018年,陳繼祥個人工作室不斷升級,先后有32名公司青年員工加入他的創新團隊,將技術創新人才個體優勢轉化為群體優勢,推動公司職工整體技術創新水平全面提升。
班組成員、95后青年員工顧炎2018年參加工作,成為陳繼祥的“關門弟子”。2022年初,顧炎與創新團隊將配網線路絕緣子改造作為當年的創新項目進行研究。團隊把絕緣子的材質和結構全都重新設計,尋找新型替代材質,用車床切削加工。在陳繼祥的指導下,最終《免綁扎絕緣子及緩沖定位裝置研制》誕生,并獲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職工技術創新一等獎,在實際應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青年員工是電網的未來與希望,他們都是專業院校畢業。希望青年員工把學到的知識用到工作中,把平凡的事做好、做透,那就是不平凡。”陳繼祥說。(李江 石萬鑫 申甲雁 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