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我們一組機器一天能打包1000畝地,今年一共來了五組機器,一天能打5000畝地,小麥收完以后,秸稈第二天就能離田。”在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沂河淌,來自黑龍江的農機手趙萬全看著一捆捆打好的草捆,興奮地告訴記者,“我們已經是第三年來這里了,每年就干這十幾天,能賺五六十萬元錢。”
摟草機正在田里緊張作業
眼下小麥收割已接近尾聲,在灌南縣,一臺臺摟草機在收割完的麥田里快速奔跑,一行行麥草被快速摟成一隴,在金黃色的大地上勾勒出美麗的線條。緊隨其后的秸稈打包機,也鉚足了勁兒吐出一個個大大的草捆,多臺鏟車同時作業,將草捆裝車后,快速駛出麥田。
灌南縣現有小麥種植面積68萬畝,每年小麥秸稈達20多萬噸。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灌南縣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民參與的原則,組織合作社開展秸稈打捆回收,在全縣形成秸稈收購、加工、銷售、運輸一條龍產業鏈。
一捆捆麥秸稈正在田里裝車
“我們老百姓一畝地的秸稈能賣30元,像我們家有6畝地,就直接增加180元的收入,這在過去都是被一把火燒了的,還污染環境。”孟興莊鎮李埠村村民告訴記者,這幾年,麥子收割結束以后,村里的秸稈經紀人就會主動聯系,安排打草機進田作業。
“麥收以后,地里急著要栽插水稻或其他莊稼,因此,我們只有搶時間抓進度,日夜不停地干,要不然,秸稈資源就會浪費了。”在孟興莊鎮秸稈堆放場地,經紀人丁建國正在指揮鏟車將一車車運來的草捆有序堆放,這些收購來的秸稈已經全部被當地企業訂購。“我們將秸稈回收以后,主要銷售給板材企業和食用菌企業,每噸銷售價在250元左右,目前的需求量很大。”
秸稈堆放場地
“我們企業的麥秸稈使用量每年在12萬噸以上,可以產生基料18萬噸,生產蘑菇6萬噸,實現經濟價值6億元。”位于灌南縣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江蘇裕灌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酵廠廠長陳錦河表示,當地所產生的秸稈還不能完全滿足該企業的需求。
就在近日,又一個以秸稈為原料的生物合成項目——聚維元創順利在灌南簽約落戶,該公司是由清華大學科技轉化平臺孵化的合成生物學領域科技公司,采用生物合成方式,生產關鍵平臺分子。在國際上率先打通了具備商業可行性的秸稈糖化和生物合成技術路線,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環境價值。公司建成投產后,具有年轉化25萬噸秸稈的能力。
為了進一步提升秸稈收儲企業的積極性,今年,灌南縣還拿出890多萬元專項資金,對收儲企業開展獎補扶持,引導秸稈收儲企業開展直接銷售和按需運送,提高了秸稈收儲經濟效益,并逐步完善“收、運、儲、加、用”的綜合利用產業體系,僅此一項,可產生直接經濟效益2000多萬元。同時,被回收的秸稈還獲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了傳統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護了生態環境。(孫蓀 嵇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