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一簇簇肉質潔白鮮嫩的蘑菇,一陣陣濃郁撲鼻的菇香……走進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的裕灌現代化育菇車間內,雙孢菇長勢喜人,車間每年可產出雙孢菇5萬多噸,而保障雙孢菇生長所需的菌床,是由小麥秸稈等農作物廢料加工而成,每年消耗的小麥秸稈達12萬噸。
近年來,該縣按照“堵疏結合、以疏為主、綜合利用、變廢為寶”的工作思路,引導鼓勵發展秸稈綜合利用,打造了以裕灌、保麗森等企業為代表的秸稈綜合利用典型,年消耗秸稈13.5萬噸,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連續多年達97%以上,成功激活“秸稈經濟”。日前,該縣被確定為中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和秸稈原料化利用模式縣,相關做法作為典型案例被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刊載。
“基料化利用”壯大食用菌產業。灌南縣素有養菇傳統,現有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40余家,全年各類菌菇總產量50余萬噸,是全國食用菌工廠化聚集度最高的縣區。“食用菌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秸稈,研磨成碎末再加上其他原材料栽培出菇菌。”灌南縣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該縣依托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有利契機,以稻麥秸稈、玉米秸稈為主要原料,將粉碎發酵后的秸稈作為菌種制作基料之一。“我們企業每年的麥秸稈使用量在12萬噸以上,可產生基料18萬噸,生產蘑菇6萬噸,實現經濟價值6億元。”江蘇裕灌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酵廠廠長陳錦河說。作為我國單體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雙孢菇生產企業,現三期工程正在建設中,達產后,年利用麥秸稈可達15萬噸以上。
“原料化利用”帶來多贏效應。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灌南縣耕地面積達85萬畝,其中農業人口占60%,產出農作物秸稈超過72萬噸,在做好秸稈基料化利用的同時,該縣大力推進秸稈肥料化綜合利用,不斷提升秸稈利用效率。該縣的保麗森公司自主研發環保型無機膠黏劑及生產工藝和裝備,以秸稈為原料生產生態防火秸稈板,已建成“防火秸稈板”生產線2條,年消耗秸稈2萬噸。草編產業也是該縣原料化利用的生力軍,全縣從事草編產業合作社23家,擁有草繩機3600臺、草簾機100臺,年消耗水稻秸稈3.5萬噸。其中星宇專業合作社通過互聯網與草編產業結合,在淘寶、阿里巴巴等網站創立草編品牌、推廣草編產品,實現定制化生產,年銷售額超千萬元,帶動周邊200多戶農民實現就業。
“飼料化利用”效益顯增。就地取材,就地轉化,秸稈變飼草,可以大大降低飼料成本,且過腹還田,還能培肥地力,深得養殖戶的青睞,產品除了本地消化,還遠銷省外多地。走進康進新能源,轟轟作響的機器正將村民們送來的秸稈打碎,再經過特殊工藝,按照科學配比制作成飼草進行銷售,實現了秸稈飼料化。“我們共投入1700多萬元購買及租用打捆機、切碎機、粉碎機、叉車、抓草機等各類機械,大力回收農民地里的秸稈。”該公司總經理溫彥兵說。據悉,為進一步提升秸稈收儲企業的積極性,今年灌南縣還拿出890多萬元專項資金對收儲企業開展獎補扶持,引導秸稈收儲企業開展直接銷售和按需運送,提高秸稈收儲經濟效益,逐步完善“收、運、儲、加、用”綜合利用產業體系。
如今,“秸稈經濟”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收益的提升,也成為灌南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了農機經營主體與畜牧業、食用菌產業、能源產業等其他行業的融合發展,為該縣高質量發展注入農業新動能。(徐靜 劉青 徐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