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袁春梅 通訊員 李軍)眼下,秋色怡人,走進東海縣鄉村,河水緩緩流淌,水面上倒映著藍天白云,村莊干凈整潔,河岸綠植與鮮花交相輝映,儼然一幅美麗的鄉村田園風景。推進農村生態河道建設,是促進農村水環境高質量發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措施,也是群眾的迫切需求。近年來,江蘇省連云港市水利部門用好水資源,做活水文章,改善水環境,大力推進農村生態河道建設、鄉村小微水體整治等措施,打造出越來越多“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河道。
昨日上午,東海縣平明鎮興無大溝,溝渠內正在進行水稻拔節期灌溉。“興無大溝起于王烈村,止于馬涵河,全長1.73公里。河道主要擔負沿線灌溉及排洪任務,通過實施河道疏浚、暢通引排、岸坡整治、生態修復、長效管護等綜合措施,提升了河道的引排能力和自凈能力,也為糧食生產和高效設施農業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和水環境。”平明鎮河長辦副主任梁永金,從水渠里掬起一捧水,清澈無雜質。今年平明鎮新打造農村生態河道4條,總長12.88公里,目前項目已全部完成省級中期考核。
河道既是重要的水利設施,也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有效整治農村河道“臟亂差”現象,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連云港市水利部門編制了《連云港市農村生態河道規劃》,每一個年度制定《連云港市農村生態河道建設方案》,明確縣區年度目標任務,并落實到具體河道及長度,制定“一河一策”整治方案,明確建設內容、責任主體、完成時間。
經過治理,一批河道的引排能力、水質條件、自然生態都得到了較大提升,同時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居民生產生活質量,不少地方重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鄉村美景。
在東海縣房山鎮的林疃大溝、五橋河現場,綠意盎然的生態綠植點綴在河道兩岸,河邊美人菊競相盛開。“在開展農村生態河道建設的同時,我們以恢復農村水系功能、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改善水生態環境為目標,推行農村河道與道路、綠化、保潔、公共設施等多位一體綜合維修養護模式,從而改善河道生態環境。”房山鎮人民政府副鎮長呂呈杰介紹,他們推廣實行了“三長三員”工作機制,開展生態治理工作,確保農村生態河道工作落到實處。
“經常飯后沿著河邊散步,看著現在清澈的河水和精心修整的綠化帶風景,心情特別舒暢……”在房山鎮,家住五橋河附近的村民楊師傅愜意地說。
據了解,截至2022年底,連云港市累計建成農村生態河道220條1293.85公里,農村生態河道覆蓋率28.85%。今年上半年,新建農村生態河道59條280公里。當前,農村生態河道建設仍在持續進行中,并將常態化開展河道綜合治理,著力打造生態樣本河道,推進水環境治理,繪出美麗鄉村新畫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也為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奠定水利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