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10年來,先后走訪上千戶困難學子家庭,累計行程超過10萬公里,共為239名困難學子爭取到社會愛心人士捐助187萬余元,個人捐贈3萬余元……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的楊銳冰,2013年依托《蒼梧晚報》創辦“微愛筑夢”助學公益行,影響并帶動上萬人加入助學隊伍,書寫港城大愛。今年6月,楊銳冰入選“江蘇好人榜”。
“2013年,我在多次深入鄉村的采訪中發現,家庭因病致貧、因殘致貧是出現困難學子的主要原因。我就想,能否發揮媒體平臺優勢,幫助他們解決學費難題,助推他們實現人生夢想呢?”楊銳冰說,這個想法成為她創辦“微愛筑夢”助學公益行活動的初衷。
“每年走訪困難學子,都是大學錄取通知書開始發放的時候,也是一年中最酷熱難耐的季節。”楊銳冰坦言,10年來,面對酷暑,她都會深入我市偏遠鄉村走訪困難學子。無論是東海縣山左口鄉、贛榆區黑林鎮等偏遠鄉村,還是海州的廉租房、棚戶區,都留下她的身影。走訪之路并不平坦,有一些困難學子的家,甚至連導航都無法定位,在路上耗費2到3個小時是常有的事。最長的一次走訪,是2020年前往灌南一戶困難學子家。由于鄉村偏遠,道路泥濘,楊銳冰花了整整4個小時才找到學生的家。
“頂著朝陽出門,披著星星回家”“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這對于楊銳冰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特別是剛開始的6年時間里,楊銳冰都是自己開車前往鄉村、城郊走訪;每年花費數千元的油費不說,還發生過車輪陷進泥濘里、迷路的情況。而這就是“微愛筑夢”助學公益行的最大特色與亮點:到現場去,實地挨家挨戶走訪,發現真正需要幫助的困難學子,絕不錯幫一個,也不漏幫一個。
對于這份“必須到場”的堅持,有人不理解。“讓各縣區報點貧困學子材料給你不就行了?”“有必要一家家去跑嗎?”對于這些或是出于關心、或是質疑的聲音,楊銳冰都笑著說,“不到現場去看看,我心里不踏實”。的確,在10年的走訪中,楊銳冰發現部分“貧困學子”的材料存在造假現象,一些不符合資助要求的假貧困生,都被楊銳冰篩選排除,“我們的愛心款,要交到真正需要學費的困難學子手上。”
走訪的路上,楊銳冰一直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工作者的叮囑———“要躬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正是一次次深入實地的走訪,她看到困難學子家的夜晚是沒有燈光的,父子倆摸黑聽著收音機;她看到孤兒拿著大學錄取通知書和好心人資助的8700元學費,跪在墳前,告慰天堂里的爸爸;她收到了困難學子寄來的感謝信,信上寫著“我要感謝《蒼梧晚報》助學公益行!只有自己變得強大,才能有尊嚴地活著……”
在推進“微愛筑夢”助學公益行活動的同時,楊銳冰還深入踐行“四力”,寫下400余篇共計100余萬字的報道,通過報紙、微信等全媒體平臺發布,感動了大江南北萬千讀者和網友,帶動上萬人參與助學活動。如今,參與助學的愛心人士有1萬多人,覆蓋了大江南北,既有91歲的爺爺,也有10歲的娃娃。2021年,90歲的退休教師王偉在看了報紙后,資助東海女孩胡夢蓮本科期間每年1萬元助學金;80多歲的張奶奶,也持續3年幫助東海學子,捐助東海學子馮中玲2000元,并送她一件沖鋒衣。
“‘微愛筑夢’助學公益行不僅展現了媒體的責任與擔當,也踐行了友愛互助的志愿精神。”楊銳冰說,它注重幫扶實效,不僅著手解決學費難題,對學生勤工助學、申請學費減免和助學金等方面也積極溝通、聯系,促成社會各界對困難學子更深入的關注與更專業的幫扶,在全社會形成慈善意識、公益意識的引領。該品牌也在困難學子心中埋下一顆感恩的種子,并實現困難學子由“受助”到“自助”,最終“助人”的良性循環。
2018年1月,“微愛筑夢”助學公益行被評為連云港市精神文明建設十大創新品牌。2019年,“微愛筑夢”助學公益行被評為連云港市首屆網絡公益項目。楊銳冰也被評為連云港市首屆“我們身邊的好青年”之“扶貧助困”好青年、連云港市優秀志愿者。(□ 張晨晨 王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