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贛榆區西部有一座我國唯一以“抗日”命名的山——抗日山。山上碑塔矗立,樹木繁茂,松濤陣陣。這里長眠著1800余位革命先烈,鐫刻著3576位烈士英名。陵園內的烈士墓分散在抗日山東西兩側,每天,一位守陵人都要沿著蜿蜒的山路,將1600多座烈士墓走上幾遍,檢查有沒有破損,順便擦拭墓碑、清理雜草。他就是賀龍廣。
現年49歲的賀龍廣,是我市贛榆區抗日山烈士陵園管理處宣教科科長。他用25載青春年華的執著堅守,陪伴抗日山烈士陵園的3576位烈士英靈;他用120多個筆記本記錄記載,向來訪人講述紅色抗戰故事。因為這份付出與貢獻,最近,他入選6月“江蘇好人榜”。
“抗日山,在我的心中,早就是一座英雄的山。”1997年,賀龍廣大學畢業后,就選擇來到抗日山烈士陵園從事守陵管護工作。初到陵園,為了更快地熟悉陵園整體情況,他主動要求擔起徒步巡山的任務。“巡山的主要任務就是不停地在陵園墓區內來回走動,每天都要從1600多位烈士墓前走幾遍,看有沒有破損的烈士墓,有沒有牛羊進入墓區,有沒有肆意砍伐林木等。”賀龍廣介紹,烈士墓分散在抗日山的東西兩側,共分5個墓區,從1墓區到5墓區必須翻過山頂,大約2.5公里路。山上原本沒有路,所謂的路,就是山林間守墓人長年累月走出來的小道,直到2009年園區修建了墓區間游步道,巡山之路才變得順暢了。
賀龍廣熟悉每個坡段石階和安葬在此的每位烈士的姓名。每年,有許多來抗日山烈士陵園尋親的烈士親屬,接待他們也成了賀龍廣的一項重要工作。2012年清明節,67歲的尹克云一大早坐車從山東來給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哥哥掃墓,卻怎么也找不到墓地的位置。老人的哥哥名叫尹克明,賀龍廣想起陵園1墓區13排19穴是“楊振祥、張茂林、尹克明”3人的合葬墓,但只有烈士的名字,別的沒有任何記載。當賀龍廣把老人帶到墓前時,老人不禁放聲大哭,訴說著這些年家里的變化,久久不肯離去。
為了讓更多烈士的親人能夠準確找到墓地,賀龍廣不僅繪制了抗日山烈士墓網絡圖,還整理出一套系統的烈士墓資料。在他的協調下,管理處在每個墓區前立一面烈士英名墻,相當于烈士目錄,查找起來非常方便。由于年代久遠,烈士們的檔案都是人工登記,紙張磨損嚴重,信息不全,甚至模糊不清。賀龍廣多次和烈士生前所在地核實,盡可能地為烈士建立完整翔實的電子檔案。遠道而來的烈士親人和前來憑吊的社會各界人士都對賀龍廣的敬業精神給予高度肯定和贊揚。
25年來,賀龍廣登記整理備案3576名英烈,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10多個省份的烈士遺屬和后代,搜集整理革命文物549件,記錄了一摞摞接待筆記。為整理烈士生平和戰斗史料,他足跡遍布多個省市。“我既然選擇了這條道,就要堅定地走下去!我將終生不離不棄,做好陵園的守護者。”賀龍廣說。(□ 張晨晨 王飛 宋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