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宿城供電所到連云區宿城街道大竹園村口,輾轉20公里山路,抬眼是碧綠的山,腳下的山路蜿蜒繚繞穿入云中。昨日,夏心來接到村里陳巨英老人的電話,和同事朱秀良立刻上山去了。“只要山民有需要,我必須隨叫隨到!”兩人騎著電動車沿著盤山公路而上,到了沒路的地方,他們將車停在路邊,拾級而上來到了陳巨英老人家里。“現在好多了,還都有路走,七八年前沒路,艱難多了。”
今年55歲的夏心來是國網連云港供電公司宿城供電所一名運維工,他熱心服務山民32年,默默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見證了山村32年來的變化。
1990年,夏心來剛到宿城供電所,那時候宿城山上用電基本是一棵大樹掛上兩瓷瓶、擔個橫擔就是一個電桿,常常一刮風下雨,夏心來就要和同事趕往山上給山民們復電。除了搶修復電,還有更換電表,那時候山民家里都還是老式的機械表,住得又比較分散,夏心來和同事每天背上10塊電表,翻山越嶺地服務到每一戶,擔心路滑、防止蛇蟲,無論酷暑嚴寒,他們都穿得比較厚一些,隨手帶著木棍,一人開路一人斷后。“總想著早點把這木電桿換了,老百姓用電就穩當了。”
1992年,我市迎來了新一輪農網改造,把山上的“木電桿”換成水泥桿成為首要任務。夏心來說,在山上立桿,能鑿得動的就挖得深一些,鑿不動的,他們就運送石頭與就地取材相結合,給電桿一個牢固的底座。就這樣,經過幾年的農網改造,夏心來他們在宿城山上立起了800多根水泥電桿,僅大竹園村就有400多根。
從1990年開始服務大竹園村,32年來,夏心來參與了大大小小各種工程,跑遍了大竹園村每一戶山民家,那里的人都親切地喊他“大來”。
云霧茶是我市知名產品,茶農們一般是白天采茶,晚上制茶。今年4月,正是云霧茶生產的旺季,山民孫玉忠家加工茶葉到夜里1點多,突然電燈不亮了,把老孫急得團團轉,這黑燈瞎火的怎么辦?“這山路不好走,白天喊大來也要走半個小時,這晚上他能來嗎?”老孫自己不好意思打電話給大來,就讓妻子打,結果半小時后,夏心來就來到了老孫家。一檢查,原來是制茶室的燈頭水汽太重,引起閘刀保險絲燒斷。夏心來幫忙換了保險絲,很快就來電了。老孫兩口子逢人就夸:“得虧大來,要不然十幾斤茶葉就廢了。”(□ 陳兵 申甲雁 盧穎)
總值班: 吳弋 曹銀生 編輯: 宋添翼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