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4月2日下午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關于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的意見》有關情況。
??有記者提問:隨著禁漁成效的逐步顯現,有網友反映長江流域一些地方的魚變多了,也有人對是否有必要“禁漁十年”產生了疑問。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對此作出回應,要認識到目前的兩個“低”。
??水生生物的多樣性水平仍然比較低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馬有祥表示,全面禁漁以來,長江魚類資源量和生物多樣性呈現恢復態勢,禁漁效果初步顯現。但是還要清醒認識到,水生生物的多樣性水平仍然比較低,這是第一個“低”。
??馬有祥舉例介紹了具體表現:在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的水生生物完整性仍然處于“較差”等級,屬于六個級別中從好到壞的第四級。中華鱘仍極度瀕危,白鱀豚已經功能性滅絕,鰣魚20多年沒有見到。盡管禁漁三年,新增監測到15種歷史上曾經分布的443種魚類,但是還有120種沒有被監測到。
??漁業資源水平仍然比較低
??馬有祥表示,從這三年效果來講,禁漁后“四大家魚”的卵苗資源量是禁漁前的4.5倍,但僅占歷史最好水平的30.5%。總的魚類資源量比禁漁前上升了25.6%,這是積極的一面,但是這僅占歷史最高資源量的36.8%,差距還非常大。重點水域的專門調查和評估顯示,太湖、梁子湖的資源量達到正常資源承載力的63%和36%,說明水平還是比較低的。
??禁漁10年可以有兩到三個世代的休養生息
??馬有祥介紹,長江流域是一個“江河湖海”連通的超大型生態系統。采取禁捕措施后,一些生育周期短、繁殖快的低營養級魚類資源首先恢復;通過食物鏈為較高營養級的魚類、鳥類提供食物,也就是經常講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此后,生態系統自我調節不斷優化,達到新的平衡。
??馬有祥表示,長江主要經濟魚類性成熟年齡一般是3~5年,禁漁10年可以有兩到三個世代的休養生息,從而基本形成長江水生生物持續恢復、生態系統健康運行的良好循環。
??從有關實踐來看,魚類資源恢復也是個長期的過程。據專家對國內外無捕撈壓力水域的魚類資源和多樣性演變規律的研究,國內像青海湖已經禁漁了23年,但是魚類資源恢復還是比較緩慢,目前仍在全面禁漁。從國外來看,歐洲萊茵河鮭魚1950年幾乎全流域絕跡,經過幾十年的持續保護,資源雖有所增長,但是與歷史峰值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視覺上“魚多了”,就能“開禁”嗎?
??馬有祥說,長江十年禁漁期滿后,仍然需要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采取與水生生物資源狀況和保護需求相適應的保護措施。一些魚類因為特殊的水文條件吸引,或者洄游、索餌、繁殖等習性,在某些特定時間、特定水域聚集,給我們的感覺,視覺上好像是魚多了,這屬于正常現象。原來禁漁前也有類似的情況,并不是現在禁漁才出現這種特殊情況,它是正常情況。
??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關于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的意見》,也是依據長江流域的資源狀況、科學規律以及實踐經驗,在原有基礎上對一些工作的強化。下一步,我們要堅定不移推進落實,制定長期針對性保護計劃,通過江湖連通、生態調度、關鍵棲息地修復、科學放流等手段,多措并舉恢復水生生物資源和多樣性。
??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對此補充說:“這個事沒結束,十年以內再也不要找各種理由想‘開禁’了。”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