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王文)記得10年前,日本博報堂生活綜合研究所曾以上海和東京為樣本城市,抽樣調研中日兩國的年輕女性對未來的態度。當被問及自己的職業理想時,中國女孩多回答是諸如公司首席執行官、高級管理層或經理等,而日本女孩心目中最理想職業排名第一的則是——全職太太。
這個調研結果當時令國內媒體一片嘩然,因為許多國人從不把“全職太太”視為一種職業,更不必說是女性的“理想職業”了。可現在10年過去了,當年曾接受調查的少女們或許也已成家立業,她們會發現:中國社會的風向又已發生了變化,如今,正有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在婚后當全職太太。
當全職太太好還是不好,恐怕只有親身經歷者才能做出比較。但近日一個有趣的調查或許可以讓人看出一點端倪:在中國,擁有高知背景的全職太太正在增多。“全職太太”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崛起和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職業女性最關注的話題之一。這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女性們在工作與生活中平衡的巨大壓力。CNN在針對中國各地2萬名女性的一項調查顯示,有40%的被調查者表示希望當全職太太,只有38%的人想成為職業女性。最能代表這種心態的一個例子是,在初中英文教材里,80后最熟悉的一個女性角色“韓梅梅”,在大學畢業后選擇了做全職太太,并生活得很好。
和國外某些偏保守的文化氛圍下“從小立志當全職太太”的傾向不同,當下中國都市中女性在婚后選擇做全職太太多被當事人描繪為一種出于實際考慮的臨時性選擇。在筆者周圍的人際網絡中,就能接觸到很多這樣的個案,其共同之處在于:促使女性向家庭主婦轉變的關鍵因素,不是結婚,而是孩子的降生。
艷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前,一直供職于開發區某大型企業。薪水還算可觀,可每天上班下班也耗費不少時間。從懷孕開始,艷就厭倦了每天早起擠公交上班、傍晚坐單位班車下班的生活。孩子出生以后,她和老公細細一算賬:這些年來保姆的人工費見漲,自己的月薪要支付大半;保姆虐待兒童的報道屢見報端,實在不能放心,最后選擇自己帶;父母年邁多病,不能幫忙;即使父母可以來帶孩子,也擔心老人的教育方式慣壞孩子,還是得自己來;二胎政策放寬,如果生了兩個,那家里就更得有個人全職照料了……如此一番權衡之下,艷的老公建議她,干脆辭職回家做全職太太吧。如今,艷已兒女雙全,日子也在照顧孩子、負責老公飲食起居中慢慢度過。
去年,一項題為《多少職業女性想當“全職太太”》的調查問卷,吸引了超過2萬名女性參與,超過1/3的被調查女性有過或長或短的“全職太太”經歷,而“為了孩子”而放棄事業回歸家庭的情況最為普遍。正因為事業與家庭難以兼顧,所以現在女性朋友在述說自己為何選擇當全職太太時,更多自認這是一種“放棄”或“犧牲”。兩難的原因說到底,是女性自我角色設定的沖突——是事業有成、實現理想自我更重要,還是身為母親應悉心照料孩子更重要?這兩者分別看都是對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矛盾。
■ 要不要做全職太太——一種中產階層的困擾
也許有人會說,這年頭下定決心做全職太太的,首先是因為經濟條件有保障。而眼下,困擾新興的社會中產階層婦女一個問題就是,要不要做全職太太。收入較低的人往往也無從選擇;而少部分富裕家庭,則不必多想,她們可以在家請保姆分別做家務和帶孩子,自己則在家做任何自己喜歡做的事。同是“全職太太”,意味可就大不相同了。
丹丹在辭職之前,在某銀行工作,一年收入怎么算,都還是讓人比較滿意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收入不能算很高,也算是中等吧。”第一個孩子出生,丹丹還在猶豫要不要辭職,猶豫猶豫著,孩子已經兩歲了。沒曾想,今年她又懷了二胎。老公是公務員,事業正處于上升期,家中父母身體不好無法照顧更多的孫輩了,丹丹又有了辭職的念頭。“現在白領收入的增長還趕不上一個全日制保姆的人工,我和老公算了算賬,辭職帶孩子還是劃算的。”她坦言,一方面是怕將來不工作家庭負擔會變重,更擔心的是自己不上班,會與社會脫節或人老珠黃,拉開與丈夫之間的距離,因為投入家庭生活,難免會相應減少對公共事務的興趣。丹丹時常聽人半開玩笑地說“一孕傻三年”、“懷孕后胖了20斤,在家一年多了都沒減下來,都被老公嫌棄了”之類的話,心情低落有時還來自閨蜜狠批“看看你現在,當了幾年主婦也不打扮了,真要成黃臉婆了,你不知道現在外面有多少小狐貍嗎?”
這都是此類心態的折射,它要求全職太太們:主婦并不只是收拾家務和照料孩子,你還得做你自己,同時仍保持成為一個有魅力的女人。雖然男性未必都有這樣苛刻的要求,但這些卻常內化在女性對自我的期許中,而能同時完成這三重任務的人顯然不會太多。這就是壓力的根源。
■ 為何離職回歸家庭的總是女性?
面對當前國內悄然興起的全職太太熱,曾在象牙塔里苦苦拼搏、如今正在事業上大展身手的堅定型職業女性,對此肯定是不屑一顧的。在我們以往所受的教育中,“解放”是女性權利的主基調,因此不免會把女性回歸家庭視為一種不可思議的退步,甚至就算對小家庭來說也不是培養女兒成長的目的——相信不少岳父大人聽說他女兒想在家帶孩子時,驚訝之下都會脫口而出:“那我們栽培你上大學干嘛?”
要不要成為家庭主婦?在中國的語境里,這并非僅僅是一個經濟學問題——如果純粹只是人力成本的考慮,那倒也簡單,就意味著全社會能像北歐那樣,如果爸爸收入不如媽媽,那就爸爸離職在家帶孩子。然而問題是,這樣的“全職爸爸”在中國城市里極為罕見。所以,有很多職業女性發聲,為什么是討論“女性要不要做家庭主婦”,而不是“男性要不要回家帶孩子”呢?
做全職太太已1年的宋晗,作為一名高知女性,她當然知道不能以黃臉婆之姿度日——每天的最大事情變成梳妝打扮等老公下班。她報過花藝班,考過咖啡師執照,兩天做一次瑜伽,還養了一只狗,每天兩趟的遛狗要花去她兩個小時。但她還是覺得孤獨,有時她寧愿走路20分鐘去一個菜場而非小區旁邊的超市買菜,因為可以討價還價,跟人說話。這種孤獨和她國外留學時一個人寫論文的孤獨不同,“那時你年輕,有夢想。那時你不會想到你32歲的時候在給一個男人洗衣做飯。”她說這話的時候,臉上流露出苦澀的表情,而這絕不是她辭職時期待的樣子。她有時候會抱怨老公:為什么辭職回歸家庭的不是男人,總是女人?
按第二次女權主義運動的共識,性別不平等的根源就在意識形態層面的權力控制,而其中“最強悍牢固的意識形態就是將婦女建構成家庭主婦”。
許多日韓學者認為,正是對女性的歧視才導致了東亞少子化等一系列問題。中國目前正處在社會快速富裕的階段,但如果環境發生變化,人們發現當一個專職主婦是一件風險如此巨大的事或至少是不輕松的事,那就很難指望在不改變社會結構和父權體制的情況下,讓她們單獨承受所有后果了。
概言之,主婦居家,不是“一個問題”,而是與“許多問題”相糾結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