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wǎng)】(王文)俗話說,“生孩子容易養(yǎng)孩子難。”眼下,擺在年輕媽媽面前的第一個囧事便是:孩子到底應該讓婆婆帶還是媽媽帶?最近,一個“你會讓誰看孩子”的小調查引起網(wǎng)友熱議,有贊成婆婆帶孩子天經(jīng)地義的,有夸自己媽媽帶孩子放心的,還有對婆婆媽媽都不滿意,堅持自己帶娃的。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好多年輕媽媽都很糾結,讓婆婆帶孩子雖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有多少婆媳關系能好得跟娘倆一樣?讓媽媽帶孩子,又覺得媽媽實在是為自己付出太多了,矛盾啊。
80后小媳婦佳佳,去年在所有家庭成員的期盼中,生下一個男寶。從產(chǎn)房中出來那一刻,婆婆握住佳佳的手,淚光閃爍:“我們家寶寶是張家這一代的獨孫,謝謝你,以后孩子的事情我全包了。”婆婆一席話,讓佳佳仿佛吃了一顆定心丸。于是,從佳佳坐月子開始,婆婆果真包下了大小家務事,從做飯煲湯,到洗尿布哄娃睡覺,一切事情都做得井井有條,佳佳的媽媽都插不上手。
在帶孩子這件事情上,婆婆很認真,她充滿了年輕時做婦女干部的激情,把“鐵娘子”的能干本色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在全家人的夸贊聲中越干越帶勁。她可以一天只睡四個小時,早上天剛亮就去菜場買新鮮的食材回來煲湯,待佳佳一覺睡醒,全家人的早飯和佳佳的小灶都已經(jīng)做好。她可以一個人帶著孩子去醫(yī)院排隊看病、打針,晚上再哄著寶寶入睡,夜里孩子再哭鬧都能一手搞定。
其實,強勢的婆婆和性格溫和的佳佳,在生孩子前還有點小矛盾,沒曾想?yún)s因為照顧寶寶和好如初。如今,寶寶已經(jīng)一歲多了,有婆婆做后盾,佳佳已經(jīng)能放心地回歸工作崗位。她說:“孩子是爸爸媽媽的寶,也是爺爺奶奶的寶。為了照顧孩子,年輕的媽媽有熱情但欠缺經(jīng)驗,相對來說,婆婆卻即有熱情又飽含經(jīng)驗。孩子讓婆婆帶,大家都高興,何樂而不為呢?”
乙方 老媽帶孩子,貼心順心又省心
結婚前,90后姑娘悅薇,絕對是個嬌滴滴的小公主。身為家中獨女,家庭經(jīng)濟條件優(yōu)越,再加上父母的溺愛,悅薇就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典型代表。正因為自己一直被捧在手心呵護,悅薇當初找對象,目標就是“找一個疼我的人”。千挑萬選,學歷高、工作好的建終于俘獲悅薇芳心。唯一讓悅薇爸媽不太滿意的是,建來自農(nóng)村,家庭條件不是太好,依悅薇的性子,恐怕難和婆婆處好。
果不其然,婚后,“白富美”的悅薇和行事潑辣的婆婆,還真沒看對眼。好在平時也不住在一起,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回一趟婆家,悅薇也就忍了。隨著寶寶的誕生,誰來帶娃成了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得知兒媳婦生了個大孫子,婆婆高興壞了,躍躍欲試要去帶娃。誰知話還沒說出口,悅薇的媽媽就巧妙回絕了她“我家悅薇比較難伺候,大小姐脾氣大,還是我來照顧她坐月子吧,月嫂、保姆都已經(jīng)請好了,也沒有什么事可以做,你就安心在家吧。”
看著月嫂和保姆忙里忙外,悅薇的媽媽在一旁監(jiān)督,婆婆也稍微放下心來。縱有對孫子的千般不舍,婆婆也只有拎著小包坐車回家去了。想吃什么、想做什么,有什么要求和意見,悅薇可以毫無忌憚地和媽媽提出來,她坐了一個舒心順心的月子。如今,孩子已經(jīng)半歲多了,悅薇的媽媽平時已經(jīng)注重對寶寶的教育了,悅薇滿意地說:“讓婆婆帶孩子?我可不敢嘗試,教育方式和觀念萬一有沖突的話,都不好協(xié)商,更難以解決。干嗎不讓自己的老媽幫忙帶孩子呢?就算觀念有沖突,她也會盡量順著自己閨女,多爽。”
婆婆、老媽帶娃那些事兒
婆婆總拿別人的話當法寶
陳娟的婆婆經(jīng)常帶著一歲的孩子去花園散步,遇到其他也帶著孩子出來玩的老年人,總喜歡湊在一塊聊天。別人說孩子吃什么好,她回家馬上就跟陳娟說,要給孩子買這個那個。別人說孩子生病了想打針,可以在醫(yī)院要求醫(yī)生給開針,她也馬上回家跟陳娟宣布,以后孩子生病,要求醫(yī)生打針就好了。
好幾次,陳娟都沒反駁她,畢竟小兩口的工資無法支撐請保姆的開銷,而婆婆也很熱心地來帶孩子,不好當著她的面說她做得不好。上個月,孩子感冒發(fā)燒了,剛開始,溫度不高,婆婆便說要去醫(yī)院打針。陳娟攔住了,先在家物理降溫,如果溫度居高不下,再去醫(yī)院。孩子降了幾次溫,后來又升起來了。婆婆一直在夫妻倆耳邊嘮叨要去醫(yī)院打針,不去不行。因為陳娟不贊成一去醫(yī)院就打針,所以兩個人僵持著,陳娟的老公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后來,還是看孩子不舒服,才沒有爭執(zhí)下去,趕緊把孩子抱去醫(yī)院。去了醫(yī)院,婆婆還建議醫(yī)生給打兩天的針,當場就被醫(yī)生拒絕了。
陳娟喜歡看些科學育兒的書,每回看完告訴婆婆,婆婆聽完就點點頭,可等她上班了,婆婆還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做。陳娟有點苦惱,她可以理解婆婆有自己照顧孩子的一套方法,可大家都是為了孩子好,怎么就不能綜合一下大家的看法呢?
老媽的嘮叨神功無人能敵
因為帶孩子,萍萍媽成了家里的頭號大功臣,其他人的地位就直線下降。首先萍萍淪為奶媽子了,萍萍爸淪為做飯燒菜的廚子。萍萍老公可以忽略不計了,本來也指望不上他干什么活,凈給添活了。這地位上升,老媽脾氣就見長,加上本來就無比強大的嘮叨神功,真是無人能敵,可是誰讓孩子在人家手里頭呢,萍萍一忍再忍,也有忍不了的時候。
就說這給孩子換尿布吧,其實萍萍也經(jīng)常換的,也弄得挺好的。有一次大家正在吃飯,孩子醒了,萍萍吃完了就第一個沖過來,給寶寶換尿不濕的時候,寶寶來個突然襲擊,噗噗的拉上了。萍萍眼疾手快地用尿不濕接住,沒弄到床單上,但是有一點溢到孩子后背上了,把小衣服弄臟了。萍萍媽沖進來就急了,大聲罵道:“怎么弄的啊?到處都是的,這孩子真不能讓你弄,我不伸手真不行,你快起來吧,真沒用。”說著說著,一只手把女兒拎出來了。萍萍急了,大聲反駁:“弄臟了就給寶寶洗洗唄,我是她媽我怎么就不能看自己孩子了?”
這樣類似的事不止一次,母女倆經(jīng)常因為照顧孩子吵起來,萍萍媽的嘮叨總會讓萍萍忍不住火冒三丈。家庭的戰(zhàn)火有時候還會波及無辜,萍萍爸和萍萍老公經(jīng)常要負責處理善后,各自做思想工作。好在母女連心沒有隔夜仇,過一宿兩人又好了。
一提到誰來帶娃的問題,總能引起大家共鳴。近日,網(wǎng)帖《父母有義務帶孫子嗎》引發(fā)熱議。調查顯示,雖然65%的年輕市民認為父母沒義務帶孫子,但是68%的年輕人仍將孩子托付給父母帶。重慶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周小燕認為,不給父母“幫帶費”,是一種變相“啃老”。
從法律上講,父母確無給子女帶孩子的義務,正如有律師所稱,只有在父母已經(jīng)死亡,或者無撫養(yǎng)能力的情況下,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才有撫養(yǎng)義務。既然并無義務,那么超出義務范疇就屬幫帶。既然如此,則有收取一定報酬的權利,比如所謂的幫帶費。
但“縱然負累也輕盈”,父母給子女帶孩子,辛苦,卻覺得甜蜜;煩累,卻有難以取代的幸福感。祖孫三代,其樂融融,這不是最讓人動心的天倫之樂嗎?如果非要丁是丁卯是卯,你不給幫帶費,我就不帶孩子;你給少了,我也不帶。這不是一場令人悲哀的交易嗎?如果親情讓金錢來衡量,如果親情賬都一筆筆算清,變現(xiàn)為金錢,那么父母與子女之間就會淪為最膚淺、最可怕的市場行為。
因此,法律與倫理不一定非要分辨得那么清,父母與子女不一定事事都厘清邊界。將親情庸俗化,必然傷害親情;將金錢通吃化,必然唯利是圖。當然,專家提出“不給幫帶費是變相啃老”,也許有其原因,這種觀點有其背景。當前,一些年輕人確實啃老,不做“拼二代”,向父母無限索??;不體諒父母艱難,年富力強仍然事事依賴父母。把父母永遠當成取款機,覺得天經(jīng)地義,別人干涉不得。此外,也不懂得尊老、敬老,不懂得父母也需要情感慰藉。如此種種,這種做子女的都說明不太懂事,都需要改變。
“不給幫帶費是變相啃老”,這種觀點盡管合法,卻令人備感惆悵,繼而深思。我們的社會需要親情維系,也需要法律調適,兩者完全可以打通。為了避免啃老,做子女的應該做事更周全一些,比如通過孝順來“補償”父母的付出,而且應充分尊重父母的選擇。雖說親情無價,但父母帶孫子也是一種付出,子女應在情感上、物質上進行感恩。即使不給“幫帶費”,子女也該在合適時機主動提及和說明,而不應默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