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大戰略、大問題。如何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建設與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相適應的新型城鎮?蘇州市吳中區的成功實踐值得借鑒。
一、彰顯三大特色,建設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人文城鎮
“山水蘇州,人文吳中”。千百年來,在吳中這片土地上,人文薈萃,英才輩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云集。吳中區充分運用自然歷史文化稟賦,以人文理念引領城鎮建設,用優秀文化構筑新型城鎮的價值支撐。
彰顯文化地域特色。吳中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吳中區把延續吳文化根脈作為人文城鎮的基點,大力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逐一梳理吳中歷史文化物質空間形態、地域村落文脈、民宅建筑風貌,建立動態監管項目名錄,設立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出臺激勵民間傳承政策,落實分級保護制度。“十二五”期間,區、鎮兩級用于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古村落、古建筑方面的投入就超過5.51億元。目前,全區擁有省級、國家級以及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9項,國家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處,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鎮5個、名村5個,甪直、木瀆、東山、明月灣、陸巷、三山島等鎮村成為全國古鎮村落文化保護樣板。
彰顯文化涵養特色。人文城鎮,教育為本。吳中區把提高居民文化素質作為人文城鎮的關鍵。弘揚崇文重教傳統,加大基礎教育和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加強傳統技藝培訓,打造高層次文化傳承人才隊伍和工匠大師隊伍。“十二五”期間,全區教育、公共文化投入71.38億元,中小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日常公用經費高于省、市基準定額,培育各級師資英才300多名,所有中小學校都有區級以上名師,新增現代文體中心等公益性文化設施10.3萬平方米,建有2個博物館、10個圖書館、13個文化站,每個村和居委會都建有文化活動室,培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工藝大師167名。吳中區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區、文明城市示范區、科普示范區。
彰顯文化時代特色。為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吳中區把煥發傳統吳文化的青春活力作為人文城鎮的特質。建設五大文化產業帶和十大文化產業集聚區,“十二五”以來,全區文化產業保持30%以上的高位增長,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區GDP的6.7%,光福“中國工藝之都”、胥口“中國園林古建集聚區”、東山“全國影視拍攝首選景地”等一批特色文化基地脫穎而出。構建 “兩軸、兩帶、三區、多節點”的旅游發展版圖,積極發展人文旅游, 2015年接待中外游客225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92億元,形成了太湖休閑度假游、水鄉古鎮古村休閑游、鄉村田園生態游、江南文化體驗游等4大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先后成功承辦了首屆太湖文化論壇、第二屆中非民間合作論壇、第四屆中歐政黨高層論壇、首屆世界語言大會、央視中秋晚會等重要活動,以及穹窿山兵圣杯世界女子圍棋賽、環太湖國際競走和行走多日賽等一批重大賽事,人文城鎮成為吳中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
二、緊扣三個環節,建設具有競爭力的產城融合城鎮
以產興鎮,強鎮之基。吳中區遵循發展規律,以產業的轉型升級提升產出效率,以提升產出效率增強產業對城鎮化的支撐力。
緊扣集聚集約。為提高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吳中區根據不同城鎮的發展基礎,規劃建設十大產業集聚區,建立以畝產效益為中心的綜合評價體系,相繼建成了模具特色產業基地、節能環保科技產業園、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園等一批產業集群。2015年,全區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兩大主導產業產出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3%,工業用地畝均稅收五年內增長54.9%。目前,區內共有上市企業8家、新三板企業40家。
緊扣產業升級。適應科技和產業革命發展趨勢,吳中區大力實施現代農業“6+1”工程、千企升級創新轉型行動計劃、服務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6+4”旅游服務業全面提升工程,分類分層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目前,全區高新技術產品1745個,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4.9%,工業利稅總額比2010年增長了25.2%,服務業增加值五年年均遞增13.4%,農業總產值增加到42億元,省、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累計達184家,吳中區被評為國家知識產權強縣試點縣(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
緊扣特色發展。吳中工業企業13920家,其中大型企業只有23家。根據這一基本區情,吳中區引導中小微企業發揮比較優勢,細分市場,走“專精特新”之路。目前,全區擁有15家市場占有率和行業地位居全國前列的“小巨人”和“隱形冠軍”、30個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的特色優勢產品,“水八仙”特色產業帶、環島歷史文化旅游帶、田園風光帶、臨湖慢生活帶、農家樂休閑帶成為鎮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亮點。
三、完善三項制度,建設綠色生態的魅力城鎮
“吳中好風景,風景無朝暮”。面對日益加劇的資源環境壓力,吳中區著力加強綠色發展制度建設,促進城鎮發展和生態建設相得益彰。
完善源頭保護制度。基于生態紅線區域面積占全區總面積87.1%的實際,吳中區全面落實“四個百萬畝”空間布局,嚴格生態紅線區域管控,將重要生態功能區作為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進行嚴格保護,先后關停104家落后企業,騰退土地6500余畝,建成4個國家級、市級濕地公園,自然濕地保護率達50.3%。“十二五”以來,全區生態文明十大工程建設投入232億元。
完善生態補償制度。根據“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吳中區編制實施生態資源負債表,出臺生態轉移支付資金管理辦法,積極推進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全覆蓋,探索建立真實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系、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機制,僅2015年區財政生態補償支出就達1.14億元。目前,吳中區已實現國家級生態鎮全覆蓋,建成1個國家5A級景區、2個國家森林公園,先后被評為國家級生態區、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
完善環境監管制度。為了讓吳中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吳中區嚴格能源消費總量、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責任,健全污染物排放許可制等各項減排措施,實施環境執法聯動,探索建立統一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十二五”期間,全區單位GDP能耗下降至0.4547噸標煤/萬元,新增三星級以上“能效之星”企業13家,新認定循環經濟示范企業4家;削減化學需氧量6480.86噸、氨氮542.72噸、二氧化硫5707.76噸、氮氧化物2686.23噸;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和水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均保持100%,工業污水處理率達100%,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達100%。
四、突出三個重點,建設城鄉一體的包容性城鎮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吳中區充分運用蘇州市全國城鄉發展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點這一平臺,積極探索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包容性城鎮發展模式。
突出解決半城鎮化。為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吳中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制定具體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標準,全面實施“三置換”,全區99%的農業轉移人口實現農民轉市民。發揮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的載體作用,發展休閑旅游、商貿物流、先進制造、民俗文化傳承等適合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崗位,帶動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就地就業。為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穩定就業,“十二五”以來,共舉辦957期各類培訓,其中357期技能培訓,提升了農民工融入城鎮的素質。
突出基本權益平等。為讓農村居民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吳中區著力推進城鄉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建立了覆蓋城鄉的醫療保險、社會醫療救助保障體系,實現了農村與城鎮養老保障制度、城鄉低保標準并軌,99%的農民轉入城鎮保障體系,21.7萬被征地農民置換城保;農村學校實現與城鎮學校校園環境、教學設施、公用經費、教師素質、管理水平“五個一樣”,以最高分通過了教育部“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的評估和復查;90%以上的村建有衛生服務中心,并與鎮醫院實現雙向轉診。
突出美麗鄉村建設。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吳中區把新農村建設貫穿于新型城鎮化的全過程,加強農業園區建設,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打造生態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建設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十二五”期間,區鎮兩級財政投資40多億元,用于全區109個特色村、408個重點村、421個無撤并計劃村的建設;適度規模經營比例近93%,職業農民比例達35%,建有家庭農場48個、農業龍頭企業30家,建成 6個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基地;形成了20多條農業特色旅游線路、40多個農業休閑旅游景區(點),建成近200家休閑農莊、觀光采摘園,年農村旅游營業收入達5.2億元,舟山核雕村、上林村東林渡、楊灣村西巷等一批特色村成為新型鄉村的名片。
五、做好三篇文章,建設富民惠民利民的共享城鎮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吳中區把增進城鄉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作為城鎮化的根本座標,促進城鎮發展與民生改善良性循環。
做好居民增收文章。為促進城鎮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吳中區積極發展合作經濟,推動就業富民、創業富民、物業富民。自2001年木瀆鎮金星村組建全省第一個社區股份合作社以來,全區共建有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415家,基本實現“人人有股份、家家有物業、戶戶有分紅”。2015年,全區股份戶均分紅5260元,財產性收入占比達43%。各類勞務合作社吸納“40、50、60”困難就業人員就業超過3000人,勞務收入達4800萬元。吳中區還鼓勵集體經濟組織開展跨區域收購,全區異地收購項目49個,物業面積達68.58萬平方米,年收益近1.2億元。2015年,吳中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萬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增幅達10.2%。
做好公共服務文章。為讓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體居民,吳中區立足當前辦實事,著眼根本建體系,著力增加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每年排出十項政府民生工程、十件政府實事和十項社會事業建設項目。全區民生支出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69.2%上升到73.6%。“十二五”期間,投入25億元,新改擴建45所學校;投入13億元,新改擴建8家醫院,基本形成了城鄉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15分鐘健康服務圈”;投入8300萬元,建成306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等養老服務設施,“居家養老為主體,社區照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信息服務為輔助”的“居家福”虛擬養老實現全覆蓋;道路總投資205.38億元,新建道路221公里,公共自行車布點實現鎮、街道和景區全覆蓋。
做好智慧城鎮文章。適應城鎮居民的新需求,吳中區著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政務、民生、城市管理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城鎮光纖到樓入戶、農村寬帶進鄉入村,建成有線智慧鎮(街道)10個、有線智慧社區61個;中小學校全部接入光纖寬帶、建成校園網;數字衛生服務網絡加快建設,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77.1 %;4個鎮級單位完成了數字城管平臺建設,全面實現管理網格化、內容數據化的城鎮管理新模式。(劉惟藍 陳建清 陳霖 陳偉齡 饒立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