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記者 李國瑞 通訊員 王源遠)日前,記者從連云港市文化部門獲悉,該市將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技藝、民俗等10個類別認定“鄉土人才”,設置嚴格的評選標準,培養一批適應全面小康需要、具備創新富民本領的傳統文化“田秀才”“土專家”。加強“鄉土人才庫”建設,發揮“鄉土人才”的典型示范作用,充分挖掘港城傳統文化整體性保護潛能。
自2005年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來,連云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初步形成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項目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體系。各級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在保護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比如肘鼓子代表性傳承人吳龍可、贛榆清曲代表性傳承人劉方勇、柳編技藝傳承人王宜廣等。
連云港市文化部門在前
些年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隊伍建設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礎上,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共10個類別認定“鄉土人才”。
“我們在要求其從事的非遺項目傳承譜系明晰,熟練掌握并長期從事項目傳承工作,在行業內公認具有最高藝術技藝水平,積極開展傳承、傳播、研習活動,培養后繼人才等方面上設置嚴格的評選標準,鍛煉出真正的鄉土人才。”市文化部門相關人士表示。
連云港市文化部門相關人士認為,非遺項目保護空間建設是整個非遺保護事業發展進步的砝碼,而“鄉土人才”是保護空間建設的“靈魂”。在加強文化“鄉土人才庫”建設的前提下,堅持非遺保護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注重研究與實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把非遺保護工作更好地融入區域生產生活各方面。
該人士表示,今后,我市將加強非遺項目跨界“聯姻”,以旅游業、海洋漁業、林業、新興制造業為切入點,擴大項目與相關產業互動黏合度,豐富連云港“山、海、城”旅游城市內涵,形成項目跨界開發保護大格局。
同時,以傳承為核心,以保護為前提,以產業為紐帶,夯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基礎,在“十三五”期間重點扶持建設一批市級以上名錄項目產業基地,培育文化產業新的經濟增長極,實現更多的非遺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