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小寧收到的王維玉家全家福)
【連網】(記者 梁洪勝 通訊員 楊惠)1982年11月的一天,想念爸爸的12歲山東男孩小寧,一人悄悄坐車到江蘇尋找爸爸,誤打誤撞到了贛榆后,幾經周折,舉目無親的小寧巧遇正在上班的王維玉。王維玉為孩子換衣服、做好飯……并在公安部門的幫助下,終于將孩子送回家中。
35年后,當年的小寧已是山東一家企業的負責人,憑借當時留下的一張老照片,他幾經輾轉找到了72歲的贛榆好心阿姨。
想念父親
12歲男孩冒雨來贛榆找爸爸
1982年11月的一天晚上,37歲贛榆居民王維玉正在織布廠值夜班。此時,單位的門衛急匆匆地跑過來,說有個家住山東的孩子在廠門口找建筑公司的人。王維玉的丈夫劉方才在贛榆建筑公司上班,門衛就直接找到王維玉。夫妻倆把親戚朋友都想了個遍,可怎么也想不起來在山東還有什么親戚朋友。
眼看天色已晚,門口來人到底是誰?帶著疑問,王維玉冒著小雨剛跑到廠門,就一眼看到一個全身濕透的小男孩。
大眼睛、短頭發、渾身濕漉漉的。身上穿著褪色的藍褂子,孩子看上去很瘦,神情沮喪。
“我看孩子的衣服濕了,就把他拉到門衛室!”王維玉說道。小男孩說,自己坐車從山東到江蘇找爸爸,下車后怎么也找不到。無奈之下,他順路找到了一家建筑公司。小家伙說著說著覺得委屈,眼淚流了下來。
流落街頭
好阿姨細心照顧陌生孩子
你家住在哪里?爸爸媽媽叫什么名字?面對這些問題,小男孩沉默不語,一直在哭。眼看男孩身上的衣服都濕了,萬一出事咋辦?王維玉拉著孩子往自己家走。回到家后,王維玉趕緊找來衣服幫男孩換上,并做了可口的飯菜給孩子吃。看著饑腸轆轆的孩子吃完飯,夫妻倆這才詢問事情的來龍去脈。
看到陌生一家人的熱情相助后,男孩終于放松了警惕。他說自己的名字叫小寧,12歲,家住山東膠州。爸爸在江蘇一家建筑公司打工,自己想念爸爸,就瞞著媽媽買了車票到江蘇找爸爸。到了江蘇后,他走了一天,工地沒找到,建筑公司也沒找到……夫妻二人把孩子放到床上睡著后,急忙來到派出所求助。
“這么小的孩子離開家人,父母肯定著急!”王維玉說道。 雖然小寧現在暫時由自己照顧,但遠在山東的小寧家人一定心急如焚。“最重要的是,要盡快聯系到孩子的父母,先報個平安!”由于孩子所說的父母名字和地址不具體,給查找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但民警表示,一定會盡力查詢到孩子的家人。
幾經輾轉
贛榆好阿姨助男孩回家
第二天一大早,民警告訴王維玉有好消息傳來,經過公安部門連夜查詢,最終查到了男孩的家庭住址,并聯系到孩子的媽媽魏女士。
聽到孩子的媽媽找到了,王維玉夫婦倆很激動。王維玉老伴劉方才說,孩子離家出走,最擔心的是他的父母,決定趕緊把小寧送回家。妻子一大早趕到汽車站,給孩子買了一張從贛榆回山東膠州的汽車票。她怕孩子路上餓,又烙了一些煎餅等土特產送給孩子,“餓了你就在車上吃,千萬別餓著。”
王維玉夫婦請車站工作人員幫助聯系好膠州車站的工作人員,確保孩子到達膠州站后送到家里。上車前,王維玉再次囑咐長途車司機看護好小寧。
在膠州車站,小寧的媽媽接到了兒子喜極而泣。特別是從兒子口中得知受到贛榆阿姨的細心照顧,小寧的媽媽魏女士激動萬分。
事后不久,魏女士從膠州車站打聽到了王維玉夫婦的地址,拍了一張黑白的全家福,再加上一封感謝信,寄給了遠在江蘇的“贛榆好阿姨”,并希望能與王維玉一家當親戚相處。接到小寧一家的信后,王維玉夫婦很欣慰,隨后帶著五個孩子,到照相館借了新衣服,也拍了張全家福,寄給了小寧一家。
長大成人
憑借一張老照片找到恩人
時光飛逝,當年的小寧已經成為山東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寧先生告訴記者,母親幾十年來都囑咐一家人,不能忘記贛榆好阿姨。“35年來,母親一直把王阿姨的回信和全家福珍藏在箱子里。”
寧先生說,自己一直想找到當年的王阿姨。信上的文字已經模糊,35年過去了,當年的王阿姨一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從2017年4月份開始,寧先生就拿著發黃的老照片來到贛榆,按照當初的一絲模糊的記憶,他到處打聽王阿姨家住哪里。功夫不負有心人,4月30日下午,在贛榆前進街,一位老住戶認出了照片中的王維玉。當天下午,當寧先生見到王維玉一家后,他們喜極而泣。看到寧先生拿出的老照片和字跡已經模糊的回信,72歲的王維玉老人也不停地抹眼淚。
(小寧夫婦與兩位老人相聚合影)
5月9日,記者聯系到了王維玉。她告訴記者,自己和老伴現在身體硬朗,沒想到35年前自己舉手之勞,能讓小寧一家人記憶至今。“誰看到了別人有難處,肯定都會伸手幫忙!”在采訪中,寧先生表示,“一定會跟王阿姨家常聯系,我們以后會像親戚一樣走動。”
(小寧夫婦與王阿姨一家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