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日前,灌云縣四隊鎮隆興村村民成善榮臉上流露著燦爛的笑容,豎著大拇指說:“村部旁邊建起了小廣場,還安裝了七八盞大燈,我們現在也能像城里人那樣吃過晚飯去跳跳廣場舞、做做健身操,再也不用天黑就關門上床看電視了,鍛煉了身體也愉悅了身心,十五分鐘服務圈真是好啊!”
成善榮所說的“十五分鐘服務圈”就是今年以來,該縣按照市委組織部的統一安排部署,在全縣302 個村中遴選20 個村集體有一定實力、村黨組織書記比較優秀、村服務中心綜合條件較好的村,以村級綜合服務中心所在地為圓心,半徑1000 米為標準,堅持“一村一方法、一村一特色”原則,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統籌集聚資源、豐富服務內容等措施,打造滿足村民的生產生活、文體活動、健康衛生等方面的服務需求的“十五分鐘村居便民服務圈”。
“1+1”強化陣地建設
服務群眾,陣地建設是基礎。該縣將2017 年度確定為村綜合服務中心建設“規范提升年”,按照“一個建設標準+ 一套管理制度”的統一要求,對全縣302 個村級陣地硬件條件、產權歸屬、功能發揮等情況進行全面排查并建檔立卡,對排查出的33 個建筑較破舊、功能不完善、配套設施不完備的村綜合服務中心,縣財政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共投入200 余萬元予以新建改擴建,將此項工作完成情況納入年終考核,并且作為縣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的年度“書記項目”。制定出臺《灌云縣村級綜合服務中心規范化管理使用辦法》,明確村綜合服務中心“921”建設標準,即“九室兩超市一廣場”。同時,堅持規范化管理,制定統一的工作、服務、管理制度52 項,加強村綜合服務中心日常業務指導,實現服務平臺標準化、服務內容體系化、服務隊伍專業化、管理制度規范化。
“今年以來,我們嚴格按照縣委組織部村綜合服務中心‘921’建設標準,另外興建農耕展示區、青創孵化空間、村民文體活動廣場、村民大舞臺等配套設施,專項投資1000 萬元,建成2100 多平米集便民服務、旅游展示、教育引導等功能的伊蘆村綜合服務中心,全面提升服務功能。下一步,我們將把服務中心打造為聯系群眾的橋梁、開展組織活動的陣地、展示伊蘆特色的臺。”同興鎮黨委書記趙敬表示。
“1+X”加快資源集聚
“整合便民資源不可假大空,不可生搬硬套,需切實研判本村本地實情,堅持節約成本、合理規劃、高效實用的原則進行。”灌云縣委組織部部委委員、縣“兩新”工委書記范海浪要求。
在該縣相關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周邊,一批便民服務設施在如火如荼地加快建設。四隊鎮隆興村文體廣場已竣工投用;伊山鎮川星村、同興鎮伊蘆村新建綜合服務中心主體工程已完成,現正在內外裝修;圖河鎮圖河村文化長廊建設工程正緊張有序推進;南崗鄉張薛村村史館正在完善之中;龍苴鎮南李村綜合服務中心邊上道路正在鋪設……
灌云縣伊山鎮王圩村黨總支書記高德仁在談到“十五分鐘村居便民服務圈”建設時激動說:“我們王圩村為了切實服務好群眾,注重協調、加大投入,到5 月底,在村綜合服務中心周邊配套農家樂飯店、通訊營業廳,生活超市,電商服務站,老人游樂中心等項目已經竣工,還配置了LED 屏,滾動播放惠民政策、法律法規、實用知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確實讓廣大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受到了廣大村民的高度好評,群眾和村黨總支的關系更近了!”
“服務圈”打造按照一個村綜合服務中心+ 若干個便民設施,所在村黨組織通過房屋置換、租賃,新建、改建等方式,結合自身實際,靈活推動診所、幼兒園、日用品超市、農資超市等集中在服務中心或周圍,引導飯店、通訊營業廳(代辦點)等開在周邊,協調公交站點設在服務中心門口。該縣20 個“服務圈”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已在村綜合服務中心集聚各類便民實體139 個,其中新建42 個。
“1+N”提升服務水平
陣地建設和硬件投入是基礎,提高便民服務質效是關鍵。該縣按照1 個“服務圈”搭建若干個服務平臺的措施提升村級綜合服務水平。制定村綜合服務中心坐班值班、服務代理、限時辦結等制度,搭建起“一站式”辦事窗口,行政審批、用工登記、職業介紹、政策農技咨詢、勞務輸出、農資補貼、農業保險等便民服務集中開展。拓展文體活動路徑,配套建設棋牌室、乒乓球臺、籃球場、羽毛球場等室內外運動場所。組建淮海戲劇團、舞蹈隊,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文體活動。利用遠程教育網絡光纜,在村綜合服務中心建設20 個覆蓋半徑200 米左右的WIFI 基站,為黨員群眾提供免費無線網絡服務。
灌云縣下車鎮仲集村村民徐勝兵說:“子女外出務工,還有兩個孩子要我們老兩口帶,以前一到農忙我就犯了急,又要買籽種化肥、又要接送小孩上下學、又要趕集買菜、還要找機械收割播種……如今幼兒園辦在家門口,小超市離我們家走路不到10 分鐘,村里的農技咨詢服務站就在村部里,這下到農忙我就不犯愁嘍!”
灌云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何崢嶸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打造‘十五分鐘村居便民服務圈’是黨建為民的重要抓手,我們基層黨組織既要做好農村工作‘管理者’,更要當好服務群眾的‘店小二’,讓廣大群眾在參與新灌云建設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黨組織的關愛和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