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瑩 通訊員 王從帥 龍步青) 昨日,記者從市環保局獲悉,今年以來,我市巧算生態賬, 通過生態紅線補償機制,向生態紅線區域支付生態紅包近7000萬元。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地方為發展讓路、為保護出力,但保護生態不能餓肚子,生態補償機制不僅保護了當地生態環境,還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據了解,今年以來,我市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紅線,全市共劃定11類67塊生態紅線區域,陸域保護面積1698平方公里,占全市陸域面積的22.3%。為了讓生態紅線管“生態”,我市先后出臺了“一規劃兩辦法”(《連云港市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連云港市生態紅線區域保護監督管理考核暫行辦法》、《連云港市生態補償暫行辦法》),完善生態紅線保護制度體系,讓經濟鼓勵引導。
北部山區是贛榆區飲用水源———小塔山水庫的上游,也是贛榆區飲用水源重點保護區。然而為了保護水源安全,北部山區發展受到了限制。這里的老百姓認為守著這青山綠水就是守著窮。2014年,我市出臺了《連云港市生態補償暫行辦法》,為保護生態環境而付出代價、發展受限的區域發放一定的經濟補償。3年來,贛榆總共收到6000多萬生態補償資金,生態保護投入規模逐級放大。架橋修路,發展生態農業,贛榆北部山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窮鄉僻壤變成幸福的美麗鄉村,鄉親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的夢想。
贛榆北部山區的變化正是我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生態本底優勢,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在生態補償機制撬動下,我市主動調增了塔山水源涵養區等生態保護區域,將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調增至848平方公里,增加6.1平方公里。
此外,我市還積極地推進生態修復和建設。贛榆區在海州灣放流中國對蝦、梭子蟹、黑鯛等苗種5億單位以上,修復海洋生態。相關部門建設云臺山景觀林、沿海防護林、丘陵崗地特色經濟林等,提高港城的綠色“顏值”。今年初以來,全市完成造林10.2萬畝,其中成片林5.7萬畝;完成山體綠化0.39萬畝。同時,我市還修復了濕地面積24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