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慧 通訊員 寇運書 王寶祥 楊波 實習生 何露露) 近日,市農科院選育、最終定名為“連粳15號”的水稻新品種,順利通過江蘇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拿到了大面積推廣“通行證”。
據了解,淮北稻區(包括連云港地區)中熟中粳稻面積約2400萬畝,約占南方粳稻區面積的一半,年種植面積、總產分別占全國的15%和20%左右,是我國重要水稻主產區。近年來,隨著“誰來種地”等勞力矛盾的突出,加之種植技術的提升,以直播稻為代表的輕簡化栽培技術發展迅猛,但適宜淮北稻區直播的主導品種嚴重缺失,已經成為制約我市及周邊地區水稻產業發展的一道瓶頸。
針對上述難題,市農科院成立了水稻育種攻關組,集中兵力突破攻關。在10余年的科研攻關期間,市農科院通過近萬個雜交組織,篩選了近百萬水稻單株,終于選育出了“連粳15號”這一新品種。“連粳15號”早熟、優質、抗病、抗倒,滿足直播稻的種植要求。
隨著“連粳15號”通過江蘇省審定,淮北稻區有了一個能夠適應輕簡化栽培方式的水稻新品種,它將成為傳統種植方式向輕簡化栽培方式轉變的關鍵性品種。
早熟是它的一大特性。市農委副主任李筠介紹,“淮北地區在稻麥兩熟種植制度條件下,水稻收獲期晚導致下茬小麥晚收。而連粳15號熟期短,全生育期142天左右,較一般稻種早熟5天左右。”在搶收搶種的關鍵時期,5天就是救命的時間,它可以解決稻麥兩茬季節緊張問題,確保稻麥周年安全生產。在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查中心鑒定下,“連粳15號”達到了國標二級優質米標準。2016年,在連云港、徐州和宿遷等地,江蘇省種子站組織專家對“連粳15號”進行實收測產,平均畝產達700公斤以上。
“連粳15號”已在我省淮河以北地區多處示范種植,表現出了優質早熟、抗性好、產量高、出米率高、商品性好等優點,得到了廣大農民和稻米市場的認可。由于該品種是我省唯一通過審定的適合輕簡栽培水稻品種,市場需求量很大。市農科院預計未來5年,累計推廣面積可達1000萬畝以上,保守估計每畝節本增效200元,年增加社會效益億元以上,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意義重大。
“這是我省淮北稻區第一個具有早熟、優質、抗病、抗倒,能夠適應輕簡化栽培方式的水稻新品種,對水稻安全生產和農民增收具有重大意義。”市政協副主席、市農科院院長徐大勇告訴筆者。“連粳15號”將成為繼“連粳7號”后又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國內有影響的水稻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