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袁春梅 通訊員 李沙沙)前兩天,連云港海州區新浦街道萬潤社區86歲獨居老人張奶奶家里傳來歡聲笑語,原來是74歲的曹愛英帶著志愿小分隊為她送醫送藥來了。曹愛英退休前是一名醫生,身體素質特別好,便加入社區“老老助老”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的志愿活動。讓社區60至70歲身體健康的低齡老人志愿者,為70歲以上、行動不便的中齡老人及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是萬潤社區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探索的一種社區助老服務新模式。
“老老助老”實現鄰里互助
萬潤社區屬于一個老齡化較為嚴重的社區,現有人口24705人,其中60歲以上戶籍老人2837人,占社區常住人口的11%,高過10%的聯合國傳統老年社會標準,其中低齡老人2643人,高齡老人194人。今年起,萬潤社區居委會聯合至嘉社會工作事務所陸續開展為老服務活動,探索可實行可復制可推廣的為老服務模式。經過摸索、設想、試運行,“老老助老”鄰里互助志愿服務應運而生。以低齡老人為志愿服務主體,讓他們老有所為,緩解高齡老人生活不便和生活寡淡的困境,讓高齡老人老有所依,讓大家老有所樂。
▲低齡老人陪高齡老人讀報聊天
74歲的曹愛英經常帶著志愿小分隊為社區困難的高齡老人家庭送醫送藥,測血壓量血糖,并定期查看藥品有效期、清理過期藥。每到端午節,64歲的高善清就主動來到社區給困難群體和為高齡老人包粽子、送粽子,還會把自己家的粽子分給左鄰右舍。
▲為高齡老人按摩放松
萬潤社區低、中齡老人中有特長、有愛心、有精力的老人非常多。許多樂于助人的中、低齡老人,當起了社區為老服務骨干志愿者,加入“老老助老”隊伍,投身社區鄰里互助志愿服務中來。
志愿服務銀行激發服務動力
萬潤社區“老老助老”團隊已小有規模,他們中有的老人服務次數已達近百小時。“怎么讓這些奉獻愛心的人感受到組織關懷呢?”萬潤社區和至嘉社會工作事務所推出“志愿服務時間儲蓄銀行”,即由時間銀行記錄每一名志愿者的服務工時,定期對服務時長高的志愿者予以表彰,并對志愿者免費兌換家庭服務需要。比如家里水管漏了、電線短路了,都可以通過志愿服務來兌換。遇到家里需要幫助但時長不夠兌換的,亦可先兌換后補志愿服務時長。
▲具有醫學知識的低齡退休老人為社區高齡老人測血壓
“‘老老助老’實際上是在用優勢視角看老人,發揮他們有閱歷、有精力、有愛心、有熱心的優點,讓一些剛退休的低齡老人或是有特長、有愛心的老人,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而需要幫助的高齡老人也能實現老有所依。”萬潤社區主任武靜說。
新模式能否進入良性循環
隨著老齡化加劇,公共養老服務資源更為緊缺,而“421”家庭結構的普遍化減弱了家庭養老功能,導致數量不少的空巢老人和病、殘、高齡孤寡老人的養老服務出現缺失和空白。實施“老老助老”志愿服務模式,把社區內許多相對低齡的健康老人組織起來,引導他們與高齡、空巢等特殊老年群體“結對”幫扶,開展心理撫慰、生活照料、定期探訪、噓寒問暖等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務,幫助高齡老人解決生活困難,可以較好地解決當前社區養老服務的不足和人手缺乏的現實困難。
市民政部門相關人士表示,“老老助老”志愿服務模式成本低、效果好,值得借鑒和推廣。該人士認為,如何提高社會認同,褒獎和激勵老年志愿者的奉獻精神,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確保志愿者隊伍的吐故納新,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另外,如何采取多種措施予以政策扶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安排必要的志愿者活動經費,為低齡老人志愿者提供人身傷害意外險和意外傷害醫療費用補償,從而培育和發展更多的低齡老年社工,不斷完善社區助老志愿者隊伍的發展機制,這些都是需要不斷探索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