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懷周 李慧 通訊員 李冬 趙國良)這幾天,東海縣桃林鎮七埝村的晚秋黃梨基地的種植戶異常忙碌,“以前日子過得緊巴巴,后來村里鼓勵我們改變種植方式,今年黃梨收成很好,掙錢多了很多。”正在田間干活的村民何書貴樂呵呵地告訴筆者。前幾年,該村鼓勵農民發展設施農業,何書貴就抱著試試的想法在貧瘠的崗嶺地里栽了7畝晚秋黃梨,套種花生、山芋,收益不錯,如今村里好多人也與何書貴一樣走上了致富路。
(晚秋黃梨助農增收)
近年來,桃林鎮克服西北部高嶺山區土地貧瘠的制約,通過高標準農田整理和土地流轉,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有效推動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為了推動農業發展,桃林鎮集中連片建設了現代高效設施農業園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效設施農業發展模式。該鎮七埝黨支部書記盧慶國說,通過土地整理,建有南北水泥路6公里、東西水泥路3公里,每個田頭還有主渠、支渠,各田塊原有的排水溝也全部得以清淤,還給全村建了2個電灌站,電路、變壓器等配套設施齊全,更主要的是,原本每畝七八十元租金也很難租出的土地,現在已經漲到了300元到400元以上。據盧慶國介紹,早在項目實施期間,就有不少客戶找到這里,如今這里已經達成了承包意向,有想種植晚秋黃梨的,也有種植金銀花的。“我們那邊的田地,原本全是土路,一到陰雨天村民根本沒法走,更不用說收運莊稼了。現在路好走了,田間的水也排灌自如……”七埝村村民盧佰森說起高標準農田土地整理項目給村民帶來的好處,一臉的開心。
據介紹,高標準農田土地整理項目不但要平整土地,還要建設高標準農田配套設施。包括溝渠配套、田間道路、橋涵閘站等,田間道路有水泥路、沙石路和素土路,溝渠有斗溝、斗渠、農溝、農渠,橋梁、涵洞、閘、站全部配套齊全,泵站里有水泵、電機、低壓配電器、變壓器、通網線路等。
(油桃豐收)
“項目建成后,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積,也有利于改善項目區的農業基礎設施配套水平、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項目實施中,也不需要老百姓掏一分錢,全部由政府投資建設。”桃林鎮國土所所長趙國良說。目前,園區已經掛牌成為江蘇省農業園區,面積發展至14000多畝,建設棚室1660余座,每棚年收益10萬元左右,畝均產出效益8000元以上,比土地整理前翻了4番。伴隨著設施大棚的增多,外出勞動力開始紛紛返鄉。目前在該鎮西北部,不光七埝村,上河、皇城、官莊等村也都因地制宜,發展起高效設施農業,先后建起了江蘇省最大的薄殼山核桃基地、江蘇省無公害油桃基地,走出了一條高嶺山區農業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