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莊婷婷 通訊員 路輝 逄孝云)山海相擁的連云港,與江南小橋流水相比,海洋、丘陵、平原農業稟賦獨特,物產豐富,現代農業迅速崛起。近年來,連云港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將連云港———霍爾果斯串聯起的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打造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標桿和示范項目”的重要指示,各個行業都搶抓機遇主動融入“一帶一路”。農業發展方面,連云港市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建設“一帶一路”連云港農業國際合作示范區為抓手,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強化龍頭帶動,提升科技水平,全市開放型農業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東海縣雙店百合花)
十八大以來,連云港市農業部門按照市委、市政府總體部署,以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為抓手,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突出工作重點,轉變發展方式,創新體制機制,開創了農業生產連年豐收、農村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農民生活顯著改善的新局面。
糧食生產提能增效
“今年糧食長勢都很好,一畝地正常能收到千把斤,趁現在的好天氣,我們把糧食全部往庫里送,賣完了就把錢打到自己卡里面。”今年夏糧收購時,糧食收購經紀人石士芹望著滿地金黃的麥穗,高興地說。
(夏糧收割)
連云港市區位優勢獨特,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帶,常年平均氣溫14攝氏度,常年無霜期為220天,是歷史上著名的魚米之鄉,也是國家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近年來,全市上下緊緊圍繞“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糧食總產連續5年超70億斤,灌云縣、灌南縣建成“畝產噸糧縣”。2017年,全市夏糧種植面積363.5萬畝,其中小麥360萬畝,夏糧畝產404公斤,總產146.85萬噸。灌南縣小麥高產創建示范片單產673.2公斤,位居全省第一位。
高效農業加快發展
近年來,連云港積極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走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在灌云縣楊集鎮小喬圩村的高效設施農業西瓜大棚里,一棵棵西瓜長勢喜人。“今年西瓜行情不錯,估計能多賺點,摘掉貧困戶的帽子啦。”龔成用一邊精心侍弄著西瓜,一邊笑呵呵地說。
(工廠化育秧)
在連續多年糧食豐收穩產的基礎上,連云港市培育發展了東海鮮切花、贛榆海淡水產、灌南食用菌、灌云蘆蒿、連云港云霧茶、紫菜等一批農業特色產業。目前,全市“三品”認證農產品總數達1600多個;全市高效設施農業面積110多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比重達19.6%;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8個,主要指標都在全省位居前列。
新興業態異軍突起
結合國家首批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建設,連云港市將用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在位于海州智慧物流產業園內的連云港易耕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內,占地4121平方米的凈菜+冷鏈中心已經建好,正在調試機器。中心擁有凈菜加工生產線5條,冷庫庫容600噸/日。“我們將依托互聯網+基地+工廠+物流+實體店(自提點)模式,努力打造港城知名電商平臺和一站式農產品精品加工與智慧冷鏈配送中心。”易耕農業董事長金安榮說。
(蘇北最大紫蘇加工基地)
同樣,在板浦鎮尤莊村,由大學生村官王修虎創立的連云港市匠人手工藝品合作社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將當地傳統的柳編工藝品推上電商平臺,和阿里巴巴合作,拓寬了銷售渠道,也吸納了大批低收入貧困戶加入柳編制作。
連云港市重點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四大行動計劃,大力建設農產品電商示范村和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點,力爭到2020年農業電商交易額突破60億元。信息進村入戶全市推進實施,啟動建設1432個“益農社”村級信息服務站,推進11個涉農電商產業園建設,農業大數據平臺投入使用。
(東海出口訂單草莓)
今年,為推動全市優質農產品銷售,市農委“連天下”微商城已進入試運行階段,預計年內銷售達100萬元以上。贛榆區引進、利用云田商城O2O農村電商平臺,整合本地資源,構建“農海特產品+休閑娛樂+互聯網運營”休閑農業生態圈的贛榆模式。東海縣建設“豬聯網”運營1年以來,每天生豬交易量達1000頭。
此外,連云港市積極組織創建省級農業特色小鎮、省級主題創意農園和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企業,獲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7家,數量居全省第4位。成功舉辦首屆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并推薦5個項目參加全省大賽。石梁河葡萄文旅、黑林藍莓、新安蘑菇、南崗循環農業等8個特色小鎮列入省農業特色小鎮培育名單,小蘆山、新民村入選全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試點。
產業化進程明顯加速
走進東海縣石梁河鎮帕蒂亞葡萄莊園,令人眼前一亮,和傳統的葡萄種植不一樣,這里的大棚內一畝地僅種8棵葡萄樹,葡萄樹下還種著各色鮮花。大棚外是歐式風情的大片草坪,除此之外還生產葡萄酒,儼然將旅游和現代農業巧妙結合起來,成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示范,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致富。
(馬陵山生豬屠宰)
近年來,連云港市重點培育出了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利益聯結機制好的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群,提高企業對產業的支撐能力。農業產業化水平逐步提高,全市建成1個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4個省級農產品加工集聚區、6個市級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全市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省級48家、市級180家。去年,全市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約250億元,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達1150億元。
2017年是連云港農業招商引資年,目前全市已啟動重點農產品加工項目23個,其中總投資超10億元4個、超5億元8個,贛榆的海福特、東海的如意情等一批標志性農產品加工項目建成或即將建成投產。
開放型農業全省領先
今年,“一帶一路”連云港農業國際合作示范區列入市委十個國家級重大改革事項之一。經過多個環節的激烈角逐,成功獲批國家首批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成為江浙滬地區唯一一家入選國家首批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試點城市。
“我們將把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創建作為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結合自身特色,重點打造國際投資新規則對接平臺、農業對外合作政策集成試驗平臺、農業對外合作服務平臺、農業引資引智引技支撐平臺等四大平臺,推動農業對外開放合作水平實現新提升。”市農委主任王靖表示。
此外,連云港市擁有國家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4個,省級示范區5個、示范基地19個,數量在全省居第一;全市農產品年出口額超5億美元,總量位居全省前列。
(黃桃罐頭出口加工)
連云港市還充分發揮“一帶一路”交匯點的優勢,進一步加強農業區域合作,海淡水產品、水果罐頭、保鮮蔬菜、食用菌等一批拳頭產品出口量居全國前列。目前,全市外商投資農業企業達到96家,農業利用外資總額17.06億美元。益海糧油、羅蓋特、北歐農莊、中澳肉牛、西諾花卉等一批外資企業迅速崛起。走出去實現突破,全市共有農業對外投資項目5個,總投資額5055萬美元。在亞歐大陸橋沿線省市建設果蔬、食用菌基地21.6萬畝,產品經連云港市龍頭企業加工出口到日韓、歐美等地,促進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與合作。
生態農業發展速度加快
生態農業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近年來,連云港市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走出一條綠色、高效的發展之路。
(灌南縣新春園藝紅掌培育)
每年產生的大量畜禽糞污,是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據統計,每年畜禽養殖業排放物化學需氧量占農業源排放總量的96%。但是,如果能夠有效處置、合理利用,畜禽糞污就會變成寶貴的資源,為畜牧業轉型和種植業升級帶來契機。今年,連云港市全面完成禁養區畜禽養殖場關閉搬遷工作,共關閉搬遷養殖場607家,完成率達100%,成為全省第4家完成該項工作的設區市。
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連云港市將深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全面啟動畜禽養殖布局調整,堅決關停禁養區養殖場,取締臟亂差小散養殖場,整治提升現有規模養殖場,通過畜牧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速生態環境優化進度。
同時,連云港市積極開展農業污染減排工作,通過標準化養殖場項目、沼氣治理工程項目,提升畜禽糞便綜合利用能力。累計建成沼氣治理工程項目579個,東海、灌云兩縣入選全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重點縣;東海縣獲批全國第一批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
“以前不知道秸稈有這么多的用途,這次培訓可大開眼界了。”海州區寧海街道魏灣村村民李元參加秸稈綜合利用遠程站點指導課后,不禁發出感嘆。而在浦南鎮,則是另一番景象,不少村民將秸稈成捆成垛的攏回家,用于打草簾、做草繩、編草編。下灘村村民王玉花介紹:“去年一畝地增收了500元,制作的草簾銷往山東壽光,最近一段時間有得忙活了。”
連云港市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實行全年衛星遙感監測,對衛星遙感檢測到的火點不論是否為焚燒秸稈造成一律不準核銷,使禁燒工作戰線拉長,監管更全面。近三年來秸稈綜合利用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稻麥等主要作物專業化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60%,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面積占比達79%。水肥一體化面積達16萬畝;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土地面積達15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