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邵中國 : 永不停歇的“三鄉書記”
今年64歲的邵中國,來到杭州已經快20年了。但是他還是像剛來時那樣,天天為“三鄉”而忙碌。
從2000年6月他組建起灌南縣李集鄉駐杭州流動黨支部開始,他就把“服務老鄉、服務他鄉、服務家鄉”作為工作宗旨,人稱“三鄉書記”,如今,當年那個只有16個人的流動黨支部,已經成為擁有156名黨員的灌南縣駐杭流動黨委,有七個支部。人員增加了,工作量加大了,但是邵中國工作的那股勁沒有衰減。
如今他雖然放下了掃帚,但依然為年輕一代灌南人在杭創新創業、落地生根而努力著。
“服務老鄉,維權是基本,但是近年找我維權的事情越來越少了,說明杭州對我們外來務工人員的保護越來越周全了。現在,時代不一樣了,黨委要做的事情也不一樣了;服務他鄉,就是要把他鄉當作家鄉,主動融入他鄉的經濟建設中去;服務家鄉,就是要在家鄉和他鄉之間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把家鄉的土特產介紹到他鄉,把他鄉的發展經驗帶回家鄉,促進家鄉的發展”。
9月26日,記者專程來到杭州市下城區黎園社區,采訪這位頗具傳奇色彩的“打工書記”,一走進他的辦公室,滿屋堆得都是剛剛運來的灌南農家雞蛋,“杭州人很喜歡我們家鄉的特產!”邵中國自豪地說。
現在,邵中國的工作中心就是幫助新來的灌南人最快速度融入杭州,這個愿望現在流動黨委的第七支部、也就是青年支部這里慢慢摸索出一條路子。
2015年,青年支部書記邵軍成立了宇誠物業公司,80%的員工是灌南人,所有的管理層都來自灌南。“我一直沖在第一線,沒人干就自己上,有一次拿著洗地機干了通宵,洗著洗著就睡著了。”邵軍說。老板都這樣,員工當然更勤奮,去年邵軍接下了流動黨委“老根據地”朝暉一區的停車、安保等服務,就提出了每天多干一小時的“志愿服務”目標,目前該公司運作狀態越來越好。
邵中國和他的流動黨委獲得了很多榮譽: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十大“三農”人物……特別是他當選了黨的十九大代表,馬上就要到北京和全國的黨員代表討論國家大事,他萬分激動,正在認真學習,準備開好這次難得的大會。
鐘佰均 : 激情永駐寫青春
鐘佰均是個典型的贛榆大漢:一米八三的大個子,棱角分明的國字臉,特別是比較發達的頜骨,明顯是經常吃煎餅的特征,加上幾乎看不見笑容的堅毅的臉,給人一種不怒而威的感覺,盡管他其實還是個很隨和的人。
“鐘書記真的不容易,你看他做書記都快20年了,還跟剛做書記時那樣,天天早上5點就起床,做什么事情都還是那樣認真,佩服!”抽調到柘汪鎮棘蕩片區改造提升指揮部幫助工作的鎮水利站副站長林凡波說。
鐘佰均是柘汪鎮棘蕩片區改造提升指揮部總指揮,這個是他在贛榆區柘汪鎮黨委副書記、西棘蕩村黨委書記外,他投入時間、精力最多的工作。“我們必須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以前那種發展模式如果不及時提升改造,我們村的發展就會有大問題,群眾的生活就會受影響,就可能再回到過去那種貧窮落后的狀況,這是堅決不允許的!”鐘佰均堅定地說。
1998年,29歲的鐘佰均被家鄉黨委領導召回,要他到西棘蕩村做黨支部書記。西棘蕩村地處蘇北魯南交界處,村子北側隔著繡針河就是山東省日照市,這里既不靠山、又不沿海、也沒有交通便利,從這個村名就可以看出其自然環境、條件的惡劣,再加上當時村黨支部渙散,西棘蕩成為遠近聞名的要飯村、光棍村。鐘佰均走馬上任時,面對的是人心渙散、經濟貧窮落后、村集體負債20萬的窘境。
他先從扭轉民風、整治秩序開始,盡管困難重重,他還受到人身傷害,但是性格頑強、敢于碰硬、執著不服輸的他沒有后退,他用自己受傷的代價,換來了村莊社會治安的好轉,緊接著他開始樹新風、立新規,把大家的精氣神凝聚到發展經濟上來,又自己帶頭開辦塑料顆粒加工廠,帶領全村人走上了塑料顆粒加工的特色經濟之路,現在該村已經有140多戶從事塑料顆粒加工,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村民逐漸拋掉了頭上祖祖輩輩的窮帽子,村集體有了錢,村里蓋起了敬老院,開始修橋鋪路蓋房子,僅今年就有一百多家蓋新房,對個別沒有能力蓋新房的村民,最后由村集體來兜底幫助他們蓋新房。
經過鐘佰均帶領黨委一班人的努力,西棘蕩村已經不再是那個貧窮落后村莊了。現在鐘佰均的主要精力在培養年輕的新一代村干部身上,“我們村黨委9個人,有4個是80后的年輕人,我就希望早點有人可以接替我,這樣我們的西棘蕩才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