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通訊員 寇玲 趙曼 陳誠 王雅萱 ) 良好的環境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生態福利。最近,市連云港市海州區市民侯阿姨就享受到了“263”行動的“生態福利”。每天晚上她和幾位老姐妹一起到家門口附近的月牙島散步、練歌,她高興地說:“這里環境好,要不是早上急著上班,我還要來晨跑呢。”
環境的提升正在改變這座城市里每一個人的生活。海州區“263”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海州區委、區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成立了“263”專項行動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制定出臺《海州區“263”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等,進一步強化執行力,拿出“硬招數”。
城鄉環境更美了
“玉帶新村等7個小區作為垃圾分類處置示范小區,立足于便民、為民的宗旨,采取了減桶、垃圾袋離桶駁運、大件廢棄物品統一收集、組織可回收廢舊物品市場化收購等一系列新舉措。”海州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說,在“263”六個“治”中,治理垃圾最為普遍,老百姓也最能感受到。
海州區實施垃圾分類常態化管理,玉帶社區作為垃圾分類試點社區現垃圾分類工作已正式開始運行,利瑪國際、津華苑、寶翔商業廣場、鼓樓嘉園、老機關大院小區、香豪小區等5個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近期將啟動,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的垃圾分類工作已有中央商場、城管局開始實施。垃圾分類設施已經購買垃圾分類收集亭20個,安裝11個,購置三分類果皮箱30個,購置垃圾桶1500個。
家住在鼓樓嘉園的居民周躍靜已年過古稀,是社區垃圾分類志愿者,也是所住樓棟的“樓長”。她參加過多次垃圾分類知識培訓,也經常在“串門”時教導住戶如何正確分類。周阿姨說,“養成好的垃圾分類習慣需要居民從點滴做起,也需要像我們這樣的老黨員去示范和引導。如果每個市民都能自覺從自身做起,那么我們海州將被打造得更加宜居宜業,建設得更加美麗。”
農村的垃圾治理工作成效也很顯著。日前,走進浦南鎮江浦村,一條條通村公路兩旁綠樹連片,一戶戶幽靜雅致的農家院落干凈整潔……整齊的房屋、寬敞的道路、滿目的花草,“美麗鄉村”在這里展露無遺。
玉帶新村、江浦村只是海州區深入開展城鄉生活垃圾治理的一個縮影。自“263”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海州區全面實施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環衛基礎設施建設較快,草舍、陶灣、大團、太平4座鄉村垃圾中轉站全面投入使用。環衛設施現已采購移動垃圾方箱240個。
鐵腕整治不含糊
自“263”行動啟動以來,海州區上下形成了齊心共抓、合力推進專項行動的局面,各項任務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裝置區切換閥示意圖裝好了。”9月底,海州工業園區某家企業在環境隱患自查中發現罐區圍堰切換閥銹蝕、裝置區切換閥無示意圖的問題后,及時整改并向區環保局報告進度。
“排查環境隱患,企業是至關重要的第一責任。”海州區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局通過督促企業對自身存在的環境隱患進行排查,牢固樹立企業的風險防控主體意識,確保各項風險防控措施落到實處,拔掉隱患“釘子”。針對企業的特點,該局還從行業工藝、污染治理和應急管理等方向選取專家,為企業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及達標建設把關。
為推進環境隱患治理,切實加強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范體系建設,提高企業環境風險防范能力,海州區組織開展聯合執法,跟蹤整改風險隱患182條;完成沭新渠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村莊生活污染治理工作;落實27家較大環境風險企業“八查八改”和9家企業風險評估;完成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核查土壤重點污染源21個,完成歷年關閉的42家化工企業遺留地塊排查。
此外,“兩減”高效推進。減煤方面,1至9月累計耗煤16.79萬噸,超序時131.43個百分點。減化方面,已關停企業8家,6家搬遷企業,3家企業完成升級改造。
向畜禽污染說No
望著自家被拆除的生豬養殖場,海州區錦屏鎮桃花村李氏家禽養殖合作社養殖戶李義全并不覺得以后的日子會迷茫。桃花村李氏家禽養殖合作社被拆除后,李義全聯系好了蘑菇種子,著手發展糧食烘干、蘑菇種植產業。鎮政府領導對該企業進行“一對一”服務,為其異地重建新廠房,并對新建廠房內的道路、水源和電力實施改造,使該企業順利地轉型發展。李義全說:“養豬場拆除了,生態有了好轉,我們的生活環境也會越來越舒適。”
海州區境內河流縱橫交織,海州城區畜禽禁養區劃定涉及面廣、養殖區域集中、單體規模大。為確保河道不受污染,該區發出動員令:河道兩旁禁養生豬。并出臺相應政策,主動幫扶這些生豬養殖戶轉型。
為切實做好畜禽污染整治工作,海州區成立了由區、鎮、村三級組成的10支工作隊,耐心做好政策解釋,引導養殖戶減少畜禽存欄量。同時,落實補償資金,調度安排專項補償資金3200萬元,對規模養殖戶圈舍面積達300平方米以上,在規定時限內完成整治任務的,按照每平方米100到220元標準,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償。對重點鎮、重點養殖戶進行專題會辦,采取“一鎮一策”、“一戶一策”分類推進,應關閉搬遷拆除養殖戶,一律關閉息養,對有規模、有實力的養殖企業,積極幫助企業搬遷至適養區。
截至目前,禁養區內136家規模養殖場戶已全部關閉,面積達20萬平方米。完成限養區和適養區內19家養殖場整治任務,治理率48%以上。下一步,該區將建設完成病死動物無害化收集處理體系,農業面源化肥使用量削減2%,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集中治理黑臭水體
日前,筆者在玉帶河德邦化工河汊附近看到,一輛大型挖掘機正在進行挖土填埋作業。河岸邊有不少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混雜在泥土里,還有附近居民自建菜園的遺留垃圾,各種垃圾“橫行”,河岸環境急需治理。由于河邊地勢陡峭,環境復雜,岸上面積較窄,只能一臺挖掘機一邊填鋪道路一邊清理垃圾,作業難度較高。
“由于這里環境比較復雜,我們幾天前就進行了實地考察,并通知附近居民,第一步就是將垃圾清理掉,然后聯合城管、水利、環保等部門出臺進一步治理方案。”幸福路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委員趙瑞介紹。
據悉,今年以來,海州區全面打響河道水體治理攻堅戰,緊抓生活污染源、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三大源頭,實施河外截污、河內清淤、清水補給、生態修復四項措施,以城區黑臭水體整治為突破口,建設清水補給工程,加大生態修復力度,完善污水處理及配套基礎設施,切實改善流域水生態環境。到目前為止,西門澗溝二期整治工程已全部完工,西門澗溝三期工程、甲子河污水整治工程、地質六隊東側河溝整治工程、易居公館北側河溝整治工程正在進行清淤和管道鋪設。
隨后,筆者緊接著來到了與玉帶河交叉的西鹽河。西鹽河兩邊有不少住宅區,在采訪中也碰到了不少散步、健身的市民。“我經常帶孩子過來河邊散步,比起以前,現在的西鹽河修整綠化,還新建了護欄,環境真的很好。”推著孩子出來散步的范阿姨高興地說。
治山理水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惠及民生。正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所說:“有了綠水青山的基礎,更要鉚足干勁。”據介紹,今年以來,該區投入8000余萬元用于河道水體治理,下一步將推進西門澗溝、甲子河、地質六隊東側河溝、易居公館北側河溝等四條支流的雨污分流工作,加快海州工業園污水管網建設進度,年內實現覆蓋率100%。
“生態興則文明興。”隨著“263”專項行動的持續推進,一幅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海州畫卷,正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出來,使老百姓更深切地感受到綠水青山的“生態紅利”。(圖片攝影:劉聰 薄瑞 胡貝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