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下午3點,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校園內上課鈴聲響起,來自老撾、緬甸、越南等國的學生陸續走進了徐根生大師工作室,惠山泥人制作技藝成了這批外國孩子的必修課。在這個工作室已經有80多名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了惠山泥人的歷史和基礎技藝。
而這堂課的特聘老師,是剛剛獲得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能手稱號的惠山泥人非遺傳人徐根生。
作為一門正式的課程,國際班學生對惠山泥人的學習計入學時,一周一次課程,學生圍坐在一起,邊捏邊討論著進行操作。徐根生說,惠山泥人作為一門傳統的技藝,在多年的傳承探索中,其實已經有了很多比較現代的內容了。
通過幾個學期的學習,這些外國面孔深入了解惠山泥人歷史,掌握手捏塑像技藝。起步階段,徐根生就會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修改泥塑工具,熟悉、加工泥土材料,了解工具、泥土的使用功能。具備一定的基礎后,就會要求學生自己塑形手捏。國際班的學生都很期待惠山泥人課,在他們看來,這個絕活獨具魅力,這也是他們回國后一筆獨特的財富。
早在幾年前,惠山泥人制作技藝課就在全校學生中報名,經過選拔,才能成為正式學員。在工作室內兩側的陳列架上,擺滿了學生制作的各種泥塑作品。“通過讓學生學習,也能創新化地發展這個傳統技藝,展現新的生命力。”徐根生的授課還在小學生、中學生中展開,在他看來惠山泥人文化可以成為學校特色教育的一個支撐點,而學生對技藝的習得也是惠山泥人文化傳承傳播的新支點。
外國學生能聽懂徐老師的授課嗎?一點沒問題。全英文的授課也成為徐根生與眾不同之處,他熟練地使用英語和日語進行交流。“要想讓他們理解惠山泥人,了解這門藝術,必須用他們能聽得懂的語言。”而徐根生的語言能力也是在常年向國際友人推薦泥人藝術中練就的。
1972年,14歲的徐根生走進無錫市惠山泥人廠,師從惠山泥人廠著名“漁翁李”李仁榮學藝。長期勤奮學習,刻苦鉆研,不斷探索,為他的技藝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惠山泥人在他的手下變成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從飛天的敦煌到釣魚的漁翁,他的作品參加過奧地利世界博覽會,也在中國旅游用品評比中獲獎,還被廠里派往美、日等國研習。
上世紀90年代初,在南京的一次現場表演中,一位在長江游輪公司工作的欣賞者提議徐根生到長江游輪上去塑像。之后的時間里,他在十多余艘豪華游輪上表演惠山手捏泥人。這一經歷不僅鍛煉了他的泥塑技藝,也令他的外語能力突飛猛進。
語言能力提升的同時,也擁有了國際化的視野。在他看來,工藝美術的從業者不再是傳統的手工藝者,而是加入到市場經濟大潮的新型產業大軍。作為鄉土人才“三帶”能手,徐根生正在籌劃和其他惠山泥人從業者一起,搭建專業平臺,進行惠山泥人藝人、作品的推薦培育,未來用更加創新和現代化的手段傳播和推廣這一傳統技藝。 (韓玲/文 宗曉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