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上午10時許,朱中其的辦公桌上,已經堆放了厚厚一沓文件和單據:新一輪送培到基層活動方案、老年大學調課表、社區教育項目經費撥付單……作為單位負責人,他就像個“拉網者”,前方是千頭萬緒的日常工作。
繁忙不奇怪。朱中其所在的單位是鎮江市京口區社區教育培訓學院,負責全區社區教育的組織開展。用他自己的話說:如果我們是所學校,在校生有39萬人;如果概括辦學宗旨,就是要讓全區人的終身學習路上,永無下課鈴聲。
新一輪送培到基層活動,涉及城市、鄉村、園區,覆蓋諸多人群。送到正東路街道的“殘疾人技能培訓”,是傳統項目了。區特教中心教師戴振梅,是送培講師團成員之一。她為街道轄區內的殘疾人,開展“手工串珠”等工藝品的制作技能培訓,后者接受培訓后可在家“來料加工”,收入補貼家用。街道社區教育中心主任王鳳華感嘆,這項培訓最大意義在于,讓殘疾人也獲得自食其力的本領,增強了他們的生活自信。
“殘疾人是社會中相對邊緣的群體,把培訓觸角伸向他們,正是社區教育‘橫向到邊’的要求。”朱中其介紹,京口社區教育緊扣“全民”和“終身”兩個關鍵詞,囊括了除學校教育之外的所有社會教育,目標就是“終身教育,成就終生”。
辦這樣的社區教育,必須織好網絡、建好隊伍。在京口區,一張由區社區教育培訓學院、街道社區教育中心、社區居民學校三級機構結成的教育網絡,覆蓋了全區居民。而支撐這個網絡體系的服務人員,則有2萬多人。其中專兼職教師1616人,志愿者19863人。“社區教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除了教育系統的教師可隨時參與進來外,各行各業都有支持者,真的是‘全民參與’。”區教育局分管社區教育的副局長黃濤說。
65歲的袁文武是名兼職教師,在京口老年大學教聲樂已有9個年頭。他告訴記者,自己在教的學生中,最年長的已有80多歲。通過學聲樂、唱歌,老年學員們獲得身心健康、有了精神追求,真正體現了“成就終生”。而老袁自己也在樂此不疲中“教學相長”,表示要“教到走不動的那天”。
學有所獲體現在方方面面。這幾年,京口圍繞老有所學、青少年成長、下崗人員再就業、失地農民融城,開展了各類富有針對性的社區教育。并把社區教育和居民自主管理、全民閱讀等結合起來,先后開展多個國家級課題研究。象山街道居民袁海濤,參加社區教育中心舉辦的“淘寶網店店主”培訓班后,創辦了“經典食品007”網店,如今生意越做越大。
為保證教育培訓內容符合需求、確有實效,京口還探索形成了社區教育的“立項補助”新模式。每年年底,各街道根據基層需求,申報來年的社區教育項目,區社區教育培訓學院組織專家評審,對勝出的項目進行立項,然后撥付專項經費支持。新民洲園區推廣規?;N田,但農民普遍缺乏大型農機的操作和維護技術。相關項目立項后,目前區級購買的農機培訓,正在當地開展。
據統計,過去一年,京口區針對各類人群開展的各種社區教育培訓,累計超過10萬人次。上個月,該區捧回“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金字招牌,全市唯一(全省共3個)。“學習是人類完善自我、實現價值的有效方式,社區教育就是要打造一個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大課堂。”京口區教育局局長廖偉根說,這樣的“大課堂”,也正是當下努力建設的學習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