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今日從省政府新聞發布會獲悉,《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做好“救急難”工作的指導意見》正式制定出臺,“救急難”將作為一項重要機制,在社會救助工作中起到橋梁、紐帶作用。
江蘇已試點兩年 救助力度持續加大
2014年2月,國務院頒布《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提出了“救急難”的社會救助方針。此后江蘇省按照民政部、財政部的要求先后在5個設區市和10個縣開展“救急難”試點工作。經過兩年探索實踐,“救急難”工作取得積極成效。隨后江蘇各地抓住試點契機,紛紛出臺“救急難”政策,形成了政策相互銜接、制度上下貫通的“救急難”試點工作格局。
近幾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生保障,持續加大困難群體救助力度。據省民政廳廳長侯學元介紹:2015年全省共投入低保資金40多億元,對142.3萬人實行低保托底保障;投入醫療救助資金15.7億元,救助62.4萬人次;投入臨時救助資金3.1億元,救助44.1萬人次;投入救助管理經費1.3億元,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1.5萬人次。隨著救助體系不斷完善,資金投入機制日益健全,我省全面推開“救急難”工作的時機已成熟。
政府搭平臺 鼓勵社會力量加入
2014年12月,省政府頒布了《江蘇省社會救助辦法》,確定了我省“8+1”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確保了我省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那么此次出臺的“救急難”機制又將起到怎樣的作用呢?侯學元做了進一步說明:“一般正常的困難我們有其他的各類保障制度。我們所說的‘救急難’機制主要是針對城鄉居民在遭遇突發性緊急事件或意外事件,導致基本生活陷入生存困境的情況。”他表示,在實際工作中,各地需把握好“救急難”機制的“橋梁”作用,對已經給予救助但仍存在其困難的,及時引導其申請其他救助,建立健全由“急難”救助到低保、醫療、就業、教育等救助的“擺渡機制”,充分發揮綜合救助效應。
前不久“雞腿媽媽”事件再一起體現了強大的社會救助力量,但社會民間救助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也引起了大家的討論。“救急難資源不僅是政府資源,還是社會資源。”侯學元表示,社會力量的進入是好事情,是正能量。為保證社會救助的公平性、合理性,政府將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機制,搭好“救急難”平臺,更好地把政府力量、社會力量、民間資源鏈接起來,解決救助對象的需求及政府和社會提供資源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對于百姓關心的重大疾病救助問題,侯廳長也表示他們正在積極探索思考。他說:“目前救助這個‘工具箱’里的‘工具’可能還不完全,我們已經在做探索,比如從保險這個方向去考慮,但目前還是探索階段。未來還需要政府、社會、商業保險機構等一起聚焦突破這個問題。”